暴富从给秦始皇做历史直播开始+番外(414)

作者:秦时长安 阅读记录

比如李文忠在应昌大捷中,俘获了元政权里的诸王官僚数百人,朝臣就认为应该举行献俘仪式,以彰显朱元璋的声威,但是朱元璋却不这么认为,他要求“礼部榜示,凡北方献捷至,尝仕元者,不许称贺”。

此外朱元璋对于那些终身与明朝为敌的蒙古将领也以礼相邀,极力争取,比如说北元政权的支柱王保保,朱元璋就曾七致其书,劝他归降,并且把他妹妹立为了秦王妃,并且多次公开称王保保是“大丈夫”。

其次,对投降的蒙古人,在物质上给予优厚的待遇。朱元璋对蒙古人,不仅在在身份上给予了肯定,对于投降的蒙古人,在物质上也给予优厚的待遇,只要投降,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不管人数多还是少,都给予赏赐,并且妥善安排他们的生活。

甚至在蒙古人有需要的时候还会分配给房屋,按时发放粮米财物,让他们拥有一个安定的生活。(3)

朱元璋一再强调的,这也就是说他认为华夷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因时而异,至于是否正统,并不在民族,而在于是否能接受和信奉华夏传统纲常伦理,只要能,就是正统。

同时那明朝皇帝朱元璋居然还意识到,在蒙古人中,首领的作用非常大,为了争取这些首领,朱元璋在告天下诏中就表示,只要蒙古首领来降,一律按才能选用为官,即:只要率众来归,一体量才擢用。(4)

这也就导致了投降的蒙古人在明朝当官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些人还曾与明朝激烈对抗过,但朱元璋都不管这些,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唯才任用。

最后,对于投降的蒙古士兵编入军籍,并给予优待。由于蒙古士兵在作战中的勇猛表现,对于归降的蒙古士兵,朱元璋也主张“充实卫所编入军籍”。

明军攻下元大都之后,曾经以北征军留守,最初设置了六个卫所守卫北平,而到了洪武八年,北平都司管辖已经发展到了十八卫三所,而卫所数量的快速增加,很显然与蒙古士兵的编入有关。

而在这里面被编入卫所的并不单单只有蒙古士兵,其中还有其他族的归附人,包括色目人、山后人以及滞留于中原的故元军户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也

实施了更为人性化的政策,即:归附鞑靼及边军为军,无男丁者除其役。(4)

同时在这些归降的蒙古士兵中,有些甚至被委以重任,也给与了他们优厚的待遇,当然也是有职责的,主要有两方面,即戍守和征调出征。

虽然这些职责和明朝士兵也没有什么差别,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无差别的对待,导致了归附明朝的蒙古人众,尽自己所能效忠明朝,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明朝的对外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是因为朱元璋的这样怀柔政策,使得和元顺帝一起北退的不少蒙古贵族和官僚却一批一批地脱离了北元政权,南下归附明朝。

而在明初时期明朝曾接纳过数十万故元归附官兵和自愿内迁的北方各族首领,并且得到了明廷的妥善安置。

归附明朝的蒙古人,经过与汉族的常年交流和交往,也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社会生活,再加上明廷给予的生活保障,大多数蒙古人也都过着安定的生活,这也让朱元璋和明朝获得了蒙古人的进一步认可。

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朱元璋争取到了大多数蒙古人的民心,实现了瓦解元廷残余势力,化敌对力量为己所用的目的,也正是由于大批蒙古人众的投奔,加速了北元政权的灭亡进程,对安定明朝北部边境有着重要影响。

朱元璋这样的怀柔政策一定程度上逐渐减少了蒙古人对明朝汉族政权的抵触和对抗,有助于快速稳定秩序,这一做法也有效改善了蒙汉民族关系,为明代各朝皇帝树立了楷模。(5)

不过在神仙把朱元璋所实施的各种政策显露出来之后,那就是历朝历代人尽皆知了。

于是各朝各代的君臣立刻就是开始奋笔抄作业,恨不得现在就能因地制宜把这些政策也给落实好。

而对于元末明初的蒙古人的处理问题,朱元璋采取的是妥善安置、怀柔招降的政策,便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和唐太宗李世民都对其赞言几句。

毕竟都是皇帝,当然能看明白朱元璋采取的这些怀柔的招抚政策,根本目的就是分化和瓦解元朝的残存势力,为的是实现明朝大一统和稳固刚得来并不稳定的政权。

不过虽然如此,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稳定自己得之不易的皇权。

而且不论朱元璋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一系列怀柔招降其他民族的政策,对于民族的融合和缓和民族矛盾上无疑有着进步意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