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山有木兮木有枝(56)

作者:阡陌不交通 阅读记录

拓拔作为鞑靼大姓,其部落人数众多,且多骁勇善战之辈,这次拓拔烈战败被杀,无异于被人将尊严踩在了脚下,岂有善罢甘休之理。只是鞑靼此次进军青州计划失败,本就错失了时机,又失了第一勇士,士气低落。更何况春日来临,冰消雪融,永安人的战力也不像冬天那样不继。就是鞑靼人也该乘着这春回大地,草满鱼肥之时休养生息。

因为错过了最佳的进攻时间,鞑靼王本不欲再起战火,但拓拔烈兄弟却不肯。

他道:“听说岑文湙此人,不过是一届文臣,便能轻易将我鞑靼第一勇士斩杀。若我们就此退缩,岂不是告诉族人,我们连永安人的书生都打不过吗?此仇若是不报,我鞑靼人还有何颜面驰骋于这草原之上?”

并放言道,谁能取回文湙人头,以祭奠拓拔烈在天之灵,便誓死效忠于他。

鞑靼三王子赫连昊出身最高,终于力排众议,领军五万,再次卷土重来。

只是永安朝廷也早有准备,西宁守军增到八万,其中骑兵四万,另外四万劲卒,户部又补足了粮草及军备。此时不仅天时回转,就连士气与先时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双方竟是势均力敌,战事僵持了下来。

但是赫连昊也明白,战事再拖下去,自己损兵折将不说,部族怕是得不到好的领地放牧。即便最后得胜,赢得拓拔家的支持,也是得不偿失了。只是赫连昊是打着报仇雪恨的名头来的,若是无功而返,别说应得拓拔家的支持,只怕是自身威信也要受损,自不肯轻

易退兵。

而朝廷这边,应战事拉得太久,户部也快吃不消了。八万人的粮草,箭矢的消耗,也不是个小数目。朝廷停战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既然双方都想速战速决,那便万事好商量了。文湙与赫连昊约定,两人各带五百兵马,于青风坪一决雌雄。

当然了,这两人谁也信不着谁就是了。

赫连昊料定,以汉人之狡猾奸诈,哪怕明知道他们会乘机进攻西宁城,也依旧会倾大半兵马来拿他。有他在手,即使到时攻下了城池也得吐回去。于是到约定之日,他亲率一万骑兵,等在了青风坪。

谁知道他这回碰着个“老实憨厚”的,文湙当真就只带了五百人来,一个不多。

一万对五百,饶是赫连昊也有些脸红。

只是战场无情,信誉这样的东西在此时分文不值。就算是武力悬殊,箭在弦上,也不得不发了。

文湙当然也不是个傻子,眼见上当,自然不会以卵击石,白白带着人去送死。

当下便命人撤退,只是身后追兵甚多,不得不分三路撤离。自己只带一百人往西宁背向而去,显然打算以自己为饵,引开追兵。

他做得伟大无私,可赫连昊不这么想。他昨晚明确收到消息。西宁守军已经分批出城,不知前往何处。此时岑文湙摆明了想将自己引开,那我偏不能如他所愿。只要今日拿下了西宁城,他的人头便迟早是我囊中之物。

于是他也下令兵分三路,自己率人往最多的那一队追过去。

人少对人多,只有一个好处。便是跑起路来半点不见累赘,文湙特意挑选出来的又是最好的骑兵和马匹,一时间竟是没叫鞑靼人赶上。

只是到底是没有主将在场,这一队三百人原是往西宁城方向逃窜,这一慌乱,竟是一点一点地跑错了方向,向着鞑靼大营去了。

赫连昊本来心里也在犯嘀咕,即使逃命之中慌乱,也不该方向错得如此之离谱,正要叫人停下观望一番,却见另两队人马也回来了。

汇合之后,赫连昊见他们也不像是遭遇埋伏的样子,便询问他们追击结果,谁知却叫他大吃一惊。

原来永安人狡诈,乘着之前几场战事收集了不少鞑靼人的军装及武器,甚至连马鞍、髻头

等都配备周全。适才一通追击之下,这群卑鄙小人竟是早已换上了鞑靼人的装扮,两边人马又头碰头追击到了一个土坡之下,待双方见面,两拨人马早就混为一拨,六千人马相融,那区区两百人早已如泥牛入海,谁还找得出来。鞑靼人又向来是以各自部落为群,方才阵型早已是跑得乱了,再想凭着面相一一指认身边的人,简直天方夜谭。

青州与鞑靼人常有来往,从八万士卒中找出两百个能讲鞑靼话的简直易如反掌。这两百人又是文湙精心选出来的,其身形与样貌又经过修饰,一时间两位鞑靼将领竟是无处下手,只好来找赫连昊拿主意。

赫连昊听罢忙直呼不好,难怪那三百人想调转方向将自己引走。若是此时他们没有汇合,那其余人定会带着两百奸细往西宁去与攻城军汇合,那岑文湙又手段莫测,一旦叫他混了进去,后果不堪设想。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