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给乾隆当弟弟的那些年+番外(75)

作者:醉酒花间 阅读记录

小果亲王摇头晃脑,抱着光滑毛顺的马儿不撒手。

一天从京城到广州怎么了,飞机三个多小时,高铁九个多小时,普速列车二十一个小时也能到了,这怎么能叫异想天开,充其量叫画大饼。

如果他们都能活五百岁,等京城广东通飞机高铁了他一定带着全家都感受感受什么叫真正的风驰电掣。

可惜他们活不到。

小果亲王乐的不行,闹腾了好一会儿才开始到给他准备的小马上学骑马。

小孩子骑大马不安全,骑小马还好,不过小马长的太快,半年之后这匹小马就不能用来给他骑了,得换其他适合的小马来。

家里没马场还真扛不住这么造。

弘曕正经开始学的时候不闹腾,也不催着小马跑快,缰绳在侍卫手里,慢慢溜达着也挺好玩儿。

主要是小命儿更重要,马背上只有他自己,跑快了摔下来想救都来不及,在他自己能控制马儿之前还是慢着来比较好。

庄亲王看臭小子终于知道怕了,心气儿也跟着顺了不少,“骑马是最简单的,接下来还有骑射,那才难学。”

弘曕骑了一会儿从小马上下来,一边活动腿脚一边嘟囔,“我又不当将军,学那么多干什么?”

庄亲王啧了一声,“幸好你生的晚,要是早生几十年,就你这疲懒性子顶多封个镇国公。”

要是康熙爷的儿子这不想学那也不想学,老爷子开始可能督促一下,后面再不学那就算了,反正他文武双全的儿子很多,不缺这一个。

同样的,能讨他老人家开心的儿子那么多,一个没用的儿子对他来说就不重要了。

还封亲王?做梦去吧。

连他这么文武双全的优秀儿子在康熙朝都是光头阿哥,臭小子要是和他一辈儿,说不准一辈子都是光头阿哥。

小果亲王很不服气,“二十四叔有话说。”

庄亲王的表情很是一言难尽,“那是你二十四叔有个好哥哥。”

“跟谁没有似的。”小果亲王哼唧两声,一板一眼的讲道理,“就算我比现在长一辈,阿玛变成兄长又能怎样,他是二十四叔的好哥哥,为什么不能是我的好哥哥?我那么乖,那么听话,那么懂事儿,汗阿玛不可能不喜欢我。”

庄亲王:……

啧,牙酸。

他是个大人,不跟小奶娃一般计较。

啧。

庄亲王感觉再说下去他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赶紧换话题了事,“今天先让你适应适应,从明天开始每天出来让侍卫带你跑几圈,骑马费劲儿,回去多吃饭别饿着,不然以后长不高。”

弘曕重重点头,“十六伯放心,我一定不饿着自己。”

运动量上去,营养摄入自然也要上去,他这儿没什么孩子病了要饿着的道理,吃什么喝什么他说了算,只要不横向发展就行。

庄亲王点点头,把不省心的小侄子送回万方安和,然后溜达着离开圆明园。

天气渐凉,正是一年中最舒服的时候,听说武备院最近造了不少新枪,过几天去那边看看,他好长时间没碰武器,不能教侄子的时候现学。

臭小子那么懒,到时候指不定不愿意学。

弘曕开开心心回去找吃的,不关心接下来的课程怎么安排。

只要不让他去上书房丢人,怎么安排都没关系,当然,他能学到哪种程度就另说了。

反正不用和卷王侄子们做对比,他学的会就学,实在学不会就算,皇位不用他继承,状元将军也用不着他,他能顾住他自己就不错了。

不是他说,他是真的觉得大清的皇族教育很卷。

按照上书房的培养方案,正经毕业的阿哥们找不出一个废物,如果地球只有大清,没有从外面而来的威胁,说不准他们还真的再延续几百年。

都说他们家五哥荒唐,再怎么荒唐人家也是接受过正统皇家教育的王爷,放在真荒唐的人身上那叫荒唐,放在他们家五哥身上那叫大智若愚。

他不一样,他是真愚。

不知道五哥现在怎么样了,他在广东吃的惯吗?

小果亲王在心里念叨了几句,吃完点心揉揉肚子,感觉这个点儿可以去皇帝老哥那里蹭一顿晚饭,于是整理好衣服去九州清晏蹭饭,顺便看看有没有广州那边送回来的书信。

奏折他不看,家书总得给他看看吧。

五哥真是的,写信也不知道给他亲爱的弟弟写一份,都八百里加急了多一份信能怎么样,还得他特意去扒拉才能见着。

等他以后能全天下乱跑了,他的家书也只写一封,谁有本事谁先看,没本事的只能别人看完他再看。

此时,广州海关衙门,和亲王看着他带来的晋商面对本地商人舌战群儒,再一次感叹他们家十六叔的好主意。

让商人来对付商人,一个字:绝!

第54章

*

广州十三行并不是十三家,最开始也不叫十三行。

当年康熙爷平定台湾开海禁,下诏设立金丝行和洋货行两家货行,金丝行负责向本地的商贩收“赴税课司纳税”,洋货行负责向西洋商人收“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分为行税”,两家都不是官府派人负责,但是也算是背靠官府的官商。

那个负责向西洋商人收税的洋商行就是十三行的雏形,他们最开始由十三家行商承办,因为效率高办事儿快,所以民间俗称十三行。

十三行的行商家数变动不定,少的时候只剩下四家,多的时候有二十多家,他们内部的竞争也很激烈。

毕竟没人嫌钱多,十三行不仅可以自己派船去海外经商,还有官府撑腰垄断了洋商来大清的交易,蛋糕就那么大,分蛋糕的人越多每家分到的就越少。

朝廷开海禁之后相继组建了粤、闽、浙、江四大海关,但是只有广东粤海关专设监督,足见朝廷对粤海关的重视。

当然,也有可能是只有粤海关的收入归内务府,其他三个海关的收入归户部,皇帝看重粤海关,上行下效自然对粤海关更为关注。

广州十三行在康熙年间竞争激烈,如今更是各方商人都眼馋的香饽饽。

洋人购买茶叶、丝绸等各种物件儿都得经过十三行,广州五十多家绣坊,三千多个绣娘赶工都不够洋人买的,听说他们光广绣披肩一年就能卖十多万条,可想而知能赚多少钱。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可惜不管外人怎么眼馋,广东的商人在这事儿上有先天的优势,他们眼馋也眼馋不来。

朝廷规定,洋货行的商人必须是“身家殷实,赀财素裕”,也就是说家底必须丰厚,不然做生意赔了赔不起容易让朝廷跟着丢人。

如果只是这样那别人也不是不能插手,广东商人有钱,其他地方的商人也有钱,海上的生意几乎稳赚不赔,只要胆子够大,出还一趟回来就是上百倍的收益,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年头能挣到家业的胆子都不会笑。

但是吧,人家都叫广州十三行了,自然是广州本地商人沾光。

那些人自己内部争的激烈,一旦有外人想插手就会一致对外,他们排挤外人啊!

民间有时候称十三行叫福潮行,意思是在广州做洋人生意的都是福建、潮州的商人,而有名的几家之所以能挤进去是因为人家举家入籍广东,这让他们怎么竞争?

广东福建离的近,他们山西安徽两淮江南的怎么迁?

背井离乡也不是这么离的。

行吧行吧,他们没福气赚这个钱,继续留在老家赚钱也不是不行。

经过康雍两朝的打击,其他地方的商人本来已经对海外市场不抱希望,万万没想到天无绝人之路,广东那些排挤外人加入的吝啬鬼们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峰回路转啊峰回路转,天上掉下来那么大的馅饼他们不接住实在说不过去,那就只能对不起那些吝啬、啊不、只能对不起这些本地的“好兄弟”啦。

上一篇:Competitors 下一篇:他比烟花寂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