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给乾隆当弟弟的那些年+番外(78)

作者:醉酒花间 阅读记录

这这这这这、这是动了人家的利益蛋糕所以丢了小命儿,他们家五哥去广东要做的事情和朱纨不一样,但是本质上讲也是动了地头蛇的利益,天高皇帝远的他真的没事儿吗?

傅恒:???

啊?

朱纨被迫服毒自尽是因为他势单力薄,和亲王、和亲王跟势单力薄四个字有关系吗?

小果亲王应该担心的是广东本地的商人会不会哭瞎眼,大清地界儿没人敢动和亲王啊!

第56章

*

傅恒觉得他们小果亲王对天家威严有点误解,本朝和前朝不太一样,具体来说就是,本朝的皇帝基本上不会被臣子掣肘,就算有牵制也只会是一时。

正经人没谁敢对王爷下手,顶多私底下骂两句,至于不正经的造反势力,别说王爷来,就是皇帝亲临人家也敢搞事儿。

当然,一次都没成功过,死的都是搞事儿的。

这种事情说出来容易吓着小孩儿,傅恒简单提了两句就回归正题。

朱纨执行海禁政策,按理说没有错,可是沿海的百姓也要生活。

宋元以来海上贸易越来越多,东南沿海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出海是当地百姓谋生的路子,不然他们根本活不下去。

前朝严禁海外贸易,百姓要生活就只能走私,那边不只世家大族掺和海上的生意,而是几乎家家户户都涉足走私。

按照律法来解释,那就是沿海所有人家都和“倭寇”有关。

朱纨不关心沿海的百姓为什么家家户户都违禁出海,他只关心如何彻底铲除“倭寇”。

朝廷为什么解决不了“倭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当地百姓和“倭寇”的藕断丝连。

土豪劣绅甚至官吏亡纳叛广布爪牙武断乡曲把持官府,想出海就出海,一个个的都视朝廷禁令为无物,为了赚钱不要脸面也不要命。

至于百姓不出海要怎么生活,这不归他管。

小果亲王:???

“啊?”

怎么讲着讲着人设还变了呢?

傅恒淡定的继续讲,“当时朝中有主张开海禁的大臣,也有朱纨这样朝廷怎么说他就怎么做的大臣。那些主张开海禁的闽浙大臣说沿海的世家大族资助百姓出海虽然不合法但是也不是伤天害理的事情,那是百姓的谋生之道,并没有私通海外干坏事。但是在朱纨眼中,凡是违背朝廷法度的事情都是作奸犯科,只要朝廷不许,民间就不许犯禁。”

小果亲王托着脸小声嘟囔,“有点不通情理。”

傅恒点头,“谁说不是呢。”

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朝廷开海禁,海防那边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朝廷禁止百姓出海,沿海的百姓又没法生活,怎么处理都不合适。

世家大族获利太多,逐渐会为了利益有家无国,他们的确帮助沿海的百姓谋生,但是同时也是欺压百姓的一环。

大多数百姓都没有能出海的船,世家大族将船租出去,等商船回来将利益平分,租船的百姓拼死拼活来回一趟,最终只能拿到一半的钱。

但是一半的钱也是钱,总比什么都挣不到强。

本朝初年海禁迁民,沿海百姓生活困难也是这个道理。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让沿海的百姓靠海吃饭,沿海的百姓自然不乐意,他们心里不乐意,再加上有心人的挑拨,自然而然就会乱起来。

哦,这些小果亲王听不懂,小祖宗只想听故事。

小果亲王不同意,他不光能听懂,他还能提问题,“不是说前朝的海禁是断断续续的吗,为什么断断续续啊?”

傅恒想了想,“大概是为了银钱。”

这事儿他也说不准,海禁事关重大,要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也不会从前朝吵到现在也没吵出章程出来。

有得必有失,想要从海上获利便要承担风险,而朝廷愿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又承不承担得起这个风险,都是朝中大臣要吵的事情。

即便是现在也是这样。

海上交易利益庞大,按理说应该放更多的洋商过来,但是朝廷只开了四个海关,四个之中只有一个是面对那些西洋商人,可见还是对外面不放心。

为什么不放心?大概是前朝的教训。

从洋人能漂洋过海来这里和他们交易开始,他们这边的丝绸、瓷器、茶叶就一直很受欢迎,而洋人的货物运到他们这儿却往往沦落到卖不出去的地步。

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不是说着玩的,外面有的他们都有,不用舍近取远。

就洪任辉那个东印度公司,他们第一次登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还是崇祯年间,英吉利人初来乍到高兴的很,以为能在这儿大赚一笔,结果他们带来的货物一件也没卖出去,反而花了不少钱买他们这儿的货物带回英吉利。

小果亲王:……

很符合现状。

难怪清朝的皇帝总觉得他们天.朝上国什么都不缺,原来英吉利人早在前朝就在这方面吃过亏。

弘曕一边听一边吐槽,听到最后的确弄明白了情况,却也不知道该咋办。

按照傅恒老师的说法,这不光是海上贸易的事儿,还牵扯到货币的问题。

前朝最开始发行大明宝钞,但是宝钞越印越多越印越多,很快就通货膨胀贬值了,民间都不爱用宝钞,更喜欢用金银铜这种什么时候都值钱的货币。

发行纸币连准备金都没有,不出事儿才不正常。

通货膨胀的问题后世也有,后世都不好解决,前朝或者现在就更不好解决了。

民间交易只用金银没人用宝钞,宝钞形同废纸,朝廷不说想办法解决竟然下令禁止民间使用金银铜,老百姓傻了才会用真金白银去换那些买不到东西的废纸。

朝廷收税都知道用真金白银,凭什么到老百姓这儿就非要他们用宝钞?

老百姓不愿意,他们不好违抗禁令,那就把家里的金银都藏起来。

一个人两个人这么干没事,天下人都这么干,市面上的金银越来越少,这下事情就大发了。

巧了,这时候隔壁东瀛开出来个大银矿,或许还有海外其他地方的银矿,反正情况就是他们这儿缺银子外面银子多,正好外面喜欢他们这儿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等还有很多白银,都这种情况了断没有做不成交易的道理。

这才有后面“所载货物无几,大半均属番银”的场面。

朝廷禁止百姓出海,民间就私自组织,商人、海盗、地方豪强、朝中官员,当那么多人都牵扯进去的时候,朝廷想禁止也没那么容易。

于是就有了后面声势浩大的倭寇问题。

倭寇不倭寇的暂且不说,总之就是只要海上有交易,海外的银子就能源源不断的输入大明,而朝廷一旦大力锁紧政策,外头的银子进不来,本土就得出问题。

可是一直靠海外的银子来缓解问题也不行,银矿不在大明,万一哪天对面不愿意银子只出不进,他们依旧是缺钱。

印钞印太多宝钞会变废纸,银子无限制的变多难道就不会变成废石头?

一个道理啊。

傅恒没想到小豆丁能想那么多,一边夸一边继续说,“前朝有位大臣叫丘濬,他就觉得隐患不在白银,而是朝廷对民间的钱货失去了控制。”

宝钞不能用,朝廷又禁不住民间使用白银,最后索性任由白银流通,可是如果连铸钱的权利都不在朝廷手里,民间岂有不乱的道理。

小果亲王小鸡啄米般点头,“就是就是,岂有不乱的道理?”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现在铸币权在朝廷手里吗?如果放开了和海外做生意,会出现和前朝一样的乱子吗?

傅恒笑了笑,“这倒不会。前朝后来已经在解决这个问题,张太岳的一条鞭法虽然没能彻底解决问题,但也让朝廷缓了口气。咱们现在有宝源局和宝泉局,各省地方还有官银钱局,私铸钱币非斩即绞,很少有人敢这么干。”

上一篇:Competitors 下一篇:他比烟花寂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