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瞻彼日月(11)

作者:亮家川儿爷 阅读记录

还好,那匪徒并未伤及诸葛亮的后心要害,只是在他的后肩部留下了一道疤痕。我和徐庶先在路边帮诸葛亮止了血,简单包扎好伤口,然后徐庶去附近找落脚的地方,我和诸葛亮先等在路边。

“阿月,”我正小心地扶着他,诸葛亮却突然开口了,“隐瞒身份,我不怪你。”

“你仍是我心悦之人。”

几日来,我二人很久没有这样说过话,听他这样说,我脑海一瞬空白,只剩下“你仍是我心悦之人”这八个字不断回响。直到他伸手抚过我的脸庞,我才发现自己竟然流泪了。

此时徐庶已找到了借宿的农户,好心的农人过来,帮着我们把诸葛亮扶回了屋中。

休养了二十日左右,诸葛亮的伤已经渐渐愈合,我们也不好意思再留在这里叨扰,便告辞接着去高阳华里,只是脚程慢了不少,抵达的时候已经将近五月春末夏初时节了。

三月行旅,而今终于得见留侯祠,我和诸葛亮、徐庶便进入祠中。这留侯庙虽说不在山水之处,但是仍然是清静幽然,我们三人讨论起了留侯当年的智计,徐庶叹息道:“都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留侯当年功成而身退的气度,也是他能在汉初的开国功臣中得到善果的原因吧!”我点头道:“可惜高祖只是一时之主,并非是君臣知己,这也是最后留侯离开的原因罢!”诸葛亮在一边笑着,并不言语。

徐庶好奇问道:“孔明不是向来喜欢留侯智谋,怎么到了这里如此安静了?”

诸葛亮开口道:“留侯的英明之处,不止在于他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还在于他能够忧国不谋身,功成而身退的放下。阿月说留侯和高祖只是一时君臣,亮却觉得不然。”

“哦?”我笑着看他。

“留侯之于高祖,更像是霸业谋士,只是却非知音,倒也可叹。”诸葛亮回答道。

“能和留侯成为知音的人,怕是在汉时没有几人罢。”徐庶感慨道。

我二人穿过回廊,走到留侯的塑像前,这塑像倒并不威严,看来当年太史公所言“面若好女”诚不欺我等。诸葛亮看见张良的相貌,倒并不惊讶,只是点头说:“这祠中的留侯不像是别的祠中一律威严塑像,倒是很有留侯遗风。”

我点头道:“留侯之威,不在于相貌,恰是这等柔中带刚的风骨,留侯才得以流芳百世。也是万千闺中女子倾慕留侯风仪的原因。”

“是啊,庶幼时听母亲讲起留侯的故事,还以为留侯是魁伟的长相,便在当时立志做一名侠士,谁知后来读到司马公的记载‘面若好女’,可是让庶惆怅了半日呐!”

我们三人都笑起来,而后依次在留侯前施了一礼,当做凭吊。

而后诸葛亮看着殿上的留侯,说道:“当年叔父讲到留侯故事,亮每每叹服于留侯的气度风骨,尤其是他的容忍之度。当年高祖受困于项羽,希望韩信发兵来救,韩信此时风头正盛,要求高祖封他做三齐王,高祖气急败坏,留侯却劝阻他莫要同韩信反目。于是才有了高祖最后的帝业。万里之才不与世俗之人相争一时意气,才成就了张良张子房啊!”而后他静默地看了塑像好久,似乎是和百年前的那位做了一番长谈,我和徐庶静静看着。

离开的时候,诸葛亮向看守祠堂的老者借了笔,在后墙留下了到访的刻记,我自行刻字留下感想,诸葛亮提笔写到:“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守祠的老人看了看,沉默一会儿,赞叹道:“实不相瞒,老朽算起来,还是留侯的后人。在这里守祠多年,见过多少人前来留念,唯有这位诸葛公子的点评最为不俗。这笔字结体方正,清隽疏朗,因非庙堂俗世之流,故又具洒脱飘逸之气。线条爽健,看来有一股淳厚、高古而苍茫的味道,倒是极合留侯的风度。若是公子允许,老朽便把这字刻下来立在祠中,如何啊?”诸葛亮谦恭行礼,答应了老者的要求。

我们三人拜别了老者,在高阳华里留宿一宿,便回了荆襄。

到了城中,我们三人告别。徐庶先告别了我二人,诸葛亮说不放心我一个姑娘独自回家,我二人便一起走回我家的方向。

诸葛亮先开口道:“你同我坦白真实姓名的时候,我实在是太吃惊了,这才在后来的几天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甚至想到了取消婚约。可直到为你挡刀时我才发现,我可以借礼仪之名取消婚约,却骗不了我自己的本能。”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