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拖油瓶(61)

冯氏向来贤良淑德,轻易不肯在人后褒贬人的,听了这话,便不肯多说了。

陈氏也不在意,仍旧是火急火燎的瞧了眼窗外,柳眉倒竖的道:“陈忠也是越发没了算计了。叫他请个郎中,这会子了还不来!”

刚说完这话,只见后门上当差的老婆子引着一个须发皆白,走路都颤颤巍巍的老郎中走了进来。

陈氏冯氏与房内的大丫鬟见状,忙壁到后头去。

一时老郎中诊过了脉息,不过是些外感内滞,惊惧受风,虚耗心神的脉象。倒也不是什么大病。那老郎中便依脉下了方子。

冯氏见状,便命灶房上的人依方熬药,又付了诊金,方命婆子仍旧送人出去。

当下诸事具已妥协,冯氏终于松了口气,便欲回房睡觉。

岂料刚刚回至房中不久,便有二门上当差的小丫头子接二连三的送了礼单和拜帖入内。冯氏叹息一回,因这些日子跟吴先生学了几个字,倒也勉强能读个礼单子,就这么强打着精神一瞧,不免又是一愣。

盖因这些儿个拜帖,竟全是京中平素不认识不走动的人家儿递上来的。这些暂且不说,单说那些个礼单子上列的表礼,以头次拜访的礼节而言,也未免太过厚重。

冯氏心下狐疑,目光再次看向那一沓拜帖。只见最上头的,便是京中久负盛名的裕泰商行的帖子。

☆、第三十一章

冯氏并不认得这些递拜帖的人家儿,陈府与这几家往常也无走动。不过冯氏却恍惚记得,昨儿夜里陈家从拐子手中救下的那个小姑娘——听二姐儿的话音儿,好像就是哪家商行的管事家的孩子。

看来这“哪家商行”便是“裕泰商行”了。既这么着,下剩的几个递拜帖儿的人家的来因,似乎也有迹可循。

冯氏沉吟一回,先用上等封儿赏过,又命贴身丫头碧溪打听正房老太爷老太太可醒了。得知二老皆醒了,又亲自到上房回明应由。陈老太爷想了一想,少不得又吩咐带进那几个送礼请安的人。

想是众人在派人之前早已打听了陈府的现状,因而前来送礼请安的有男有女。很方便主人家问话。

一时带进人来,细细询问。果然这几个送礼请安的人家儿都是昨夜花灯节上有小子丫头被拐子拐了的人家儿。得亏陈珪并二姐儿叫破了拐子行迹,又有锦衣军统领赵弼和当即抓拿了冯四等人,解救了这些被拐的孩子们。次后锦衣军将冯氏等人押回诏狱,救下来的小子丫头则被送到了京兆衙门。

这些个人家有的是当晚报官,直接被通知到京兆衙门认人的,亦有次日一早看了告示去找人的。运气好的登时将儿女认回家的少不得感念陈家舅甥千百回。更有性子急切的,当即封了厚礼送上门来——当中便以裕泰商行的那位管事名唤常友贵者,谢礼最为丰厚。

竟是一座前后二进,共二十余间的小小宅院。地点便在宁荣街后二里远近,离着皇城更近不说,左右邻里亦是非富即贵。

这么一座宅院,又在这么个地段,倘或按市价买卖的话,没个五百里银子恐怕下不来。便是有这笔银子,主人家卖不卖又是另一回事。

这么一来,不独冯氏,就连陈老太爷并陈老太太也为裕泰商行管事的大手笔震了一震。

待细细问过常家派来送礼问安的婆子后,陈府众人方才明白。

原来陈家因在花灯节上叫破拐子行径而遭匪类嫉恨报复的消息早在一夜之间传遍京城。那裕泰商行的管事得知陈家夜里走水,遭遇强人,十分不安。所以才加了这么这么一层厚礼,以酬谢陈家从拐子手中救了自己的小女儿。

陈家众人这一段话,亦是啼笑皆非。心下倒是有心收了这么一笔外财,无奈同身外之物相比起来,陈老太爷更加看重陈珪的官声前程。目今陈珪说好不好,也是在圣上跟前儿通了名儿姓儿的人物。陈老太爷可不希望哪天圣人心血来潮问及此事,误会陈珪是个见利忘义之人。

陈老太爷这么想着,当下摆了摆手,忙作大义凛然的笑道:“所谓无功不受禄。花灯节上仗义勇为,乃是为人根本。你家老爷如此,倒叫我们手足无措了。”

说罢,十分坚持的将那座宅院的地契交还常家。那婆子眼见陈家坚持不受,只得收了回去另行复命。那常友贵眼见如此,越发钦慕陈家的品性为人,当下更坚定了与陈家结交的心意。

陈老太爷坚辞常家重礼,旁人犹可,唯独陈氏在后宅抓心挠肝,心如刀绞,未免又心痛又不甘的念叨了几句,直说这原是自家该得的,倘若没有二姐儿和陈家人的拦阻,常家的小大姐儿早不知被拐子抱到哪里去了。何况陈家又为此白受了惊吓,白遭了一场火灾。那外面的墙壁和大门仍旧烧的断壁残垣,正该整修。既然如此,又何必推辞。

上一篇:红楼之皇商 下一篇:红楼小地主

八爷党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