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当燕王妃那些年(162)

作者:鱼七彩 阅读记录

朱棡蹙眉瞪一眼谢氏,嫌她多事。

“我这也是好意么,以为四弟妹想学。”谢氏笑着说罢,便略过此事,赞起秦王妃琵琶弹得好。

皇帝兴致正高,秦王妃便只好也献艺了,皇帝便同样给了赞美和赏赐。

秦王妃在谢恩的时候,一贯秉承着她的谦逊姿态,表示自己是拙技,远不及太子妃和晋王妃的才艺好。于是谢氏顺势就接话,称赞起太子妃所吹奏的笛声有多美妙。

徐青青听到这里,要是再不明白谢氏的目的,就是傻子了。局面果然发展成了太子妃也献才艺了。

她一边听太子妃吹笛子,一边端起酒杯抿了一口。

“不必在意。”朱棣道。

徐青青扭头瞄一眼他,“刚才王爷给我体面了,我又岂能在这种时候给王爷丢人。”

多数人只会看表象,看结果,结果就是别的皇家媳妇都展示才艺了,唯独你燕王妃不行,果然是乡野出身的泥腿子在正经场面只有丢人现眼的份儿。

更不要说在场的人中,还有故意针对她的谢氏,和巴不得要她命的常明珠。但凡她有一点把柄被这俩人抓在手里,俩人肯定都想使劲儿地诋毁她。

妻子的体面是男人的脸,她出丑了,燕王自然也会丢脸,受牵连被嘲笑。这个嘲笑可不是之前送丑络子那种无伤大雅的玩笑,是正正经经的嘲笑了。

“既然嫂子们都献了才艺,儿媳也不大好落后了。”徐青青在太子妃受赏之后,主动起身表示。

马皇后忙道:“不过都是闹着玩儿罢了,不必挂心。都吃了你出主意做的咸鹅蛋,她们还不会呢。”

皇帝这时候也笑着应和一声,才反应过来这四儿媳怕是没才艺可表有些难过了。她自小流落在外,没得机会学这些,却不是她的错。

“才刚我听弟妹说略懂音律,莫非也会什么乐器?”谢氏见帝后都在为徐青青掩饰,忙搅了这局。

“算不上会,跟嫂子们比就什么都不是了。”徐青青略踌躇道。

“哎哟,这还客套什么,都是一家子人,我们还能笑话你不成。不知弟妹所擅何种乐器,是笛、琴还是琵琶?”

朱棣微蹙眉,凝眸看向徐青青,他也很好奇徐青青到底会什么。她乡野出身,一直在道观生活,平安观他住过很久,从不曾见有过那里有什么琴或琵琶的乐器。一个道姑若会这些,加之她之前还看过《资治通鉴》……

“都不是,”徐青青干脆道:“是唢呐。”

一瞬间,大殿内安静了。

唢呐?他们没听错吧?燕王妃说她会唢呐!?

从没见过哪一位大家闺秀会去学这种乐器,这唢呐在民间一般都是在唱戏或婚丧嫁娶的时候吹来用的,吹起来可费力了,有的男人都学不成。而且这女人鼓着腮帮子去吹,在仪态上着实有些不妥。

“小时候跟师父的一位好友学得,观小香火少,常会缺钱少粮。故听说谁家有喜事,我就去吹两下凑个热闹,顺便讨得几文赏钱,让师妹们可吃上一口馒头。”

试问才艺不够主流怎么办?靠卖惨,走情怀,先拉起一波同情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便没人敢随便笑话你了。

“这孩子少时虽不幸命苦,却始终仁厚心善,听着可真叫人不禁喜欢又心疼。”马皇后红了眼睛,转头跟皇帝会忆起他们夫妻在民间的事来。

皇帝本就是什么勋贵出身,这唢呐他自然也都熟悉,以前偶有一次还试吹过。故而对徐青青会唢呐这件事,他不仅不会嫌弃,还觉得很亲切。

“这倒让朕还真想听一段。”皇帝感慨道。

既顾虑仪态不佳,便设了屏风。

唢呐声起,曲儿小,腔儿大,高亢冲霄,这之后音不间断而绵长,几乎一气呵成。

皇帝听此曲竟不禁想起自己从年少拼搏至今的种种,有冲劲儿高亢,大获全胜、称霸天下的快意,也有受困吃苦,痛失兄弟的怅惘,更甚至想到了凤阳老家那段年少吃苦却又无忧无虑的时光。

待曲毕,皇帝许久才回了神儿,马上问徐青青:“好曲,何名?”

“《衣锦还乡》,为授学唢呐的老师父所作。”徐青青总不能告诉皇帝这是现代的曲子,但原主也会唢呐这件事,确有其事。说起来她跟原主真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孤儿,都学医药,都会唢呐……

皇帝呢喃了一句名字,难怪自己会有那一番感受,“好,很好,极好!”

连夸了三个不同程度的好,可见皇帝陛下是真喜欢燕王妃这首唢呐奏曲。单单从评价上就知道,太子妃和两位王妃才刚所献的才艺,远不及燕王妃这一个更讨陛下欢心。

何为高?何为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