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道系林妹妹[红楼]+番外(129)

作者:芳年 阅读记录

总之,真正能金榜题名者,万里挑一。就这些人中,状元郎当七品官者,照样有之。

士子入朝难,且文人相轻,俸禄微薄,真正能清廉正直,养家糊口,少之又少。那入阁拜相者,又有几个真的是白身?

至于像林如海这等勋贵出身的翰林,自然另当别论。

可是,治国安邦,却独独少不了文臣。教化万民,更是切切需之。故而,文臣总是有几分清高孤傲又格格不入的格调,手无缚鸡之力,舌灿莲花却能。

当今天子,最是将文臣脾性摸得透彻,重用文臣,推动教化,却对言论、文字管控也尤为严格。

口诛笔伐,字字诛心,文人说出的话,有时赛过武将千军万马。当今深知此理。

而林如海曾为御史言官,圣上心腹,又乃宰辅杜明得意门生,同年故旧也可谓遍布朝野,自然深知圣心。

从前,没动过开书阁的主意也罢,既然黛玉提出了,林如海便要帮她办成,且要办得漂漂亮亮的。

黛玉前脚离开,后脚林如海就给皇帝上了折子,将书阁构思说了,明言一为书籍张目,二为士子铺路,三为言官开道,四嘛,为圣上耳目。

皇帝一看,御笔朱批,大大一个“善”字。

如此林如海才敢明目张胆去揭匾,更请了恩师亲笔题写匾额。

这雅舍既然有了这般惊人的来头,想不在京城窜红也难。

何况,黛玉和林如海也是真心为士子谋福。拿出的善本、孤品全是林家几代珍藏。更有林如海从恩师、同年乃至同僚、亲朋处获赠,淘换甚至奢借的。当今也喜读书,曾为皇子时,便是文武全才,大内藏书,有些不甚机密的,也任由林如海命人抄录。

相当于倾举国之书袋,兴一家之书阁,如何不包囊万象,莫可匹敌?

再有,书阁要求,士子抄书可自带笔墨,无者,亦只需出几个铜板,抵作纸张钱。除誊抄的第一本书要交给雅舍外,之后再誊抄多少,均可自己留下。也可揽活儿替他人誊抄,价格自谈,只彼此均需言而有信,否则,无论你是王公大臣还是宗亲豪绅,一律赶出门,再不接待。

这还只是书阁最基本的营生,真正引起文人轰动的,还是二楼的论与三楼的赏。

文人墨客,谁没点雅癖嗜好,谁不想棋逢对手琴遇知音?雅舍全能满足你。

等到黛玉自己玩心起了,又开了内舍,越发勾引得后妃们都想出宫一游了。

短短数月工夫,雅舍便成京城一景,但凡琼林人,不到雅舍非好汉。

有了这等前情,京城发生逆案,且是兄弟阋墙,外人虽不明就里,但没有不透风的墙,最怕的就是闲言碎语。文人们的嘴——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雅舍动向,圣上十分关心。

不过文人也不是傻子,真正勇不畏死者到底少之又少。内城大街小巷一片死寂之时,雅舍虽仍门户大开,除了常住此处的穷儒酸生,士子、文臣一个也不敢登门。

还是近日,宫里放出话来,七夕将至,依旧例大肆庆祝,内务府采买人员内外城这么一转悠,彻底放出风去,风头过了。那些缩居的人这才敢露头,雅舍才三三两两又有了客人。

人一多,就会有人管不住自个儿嘴。圣上旁敲侧击一说,林如海就得行动。

可是,防患未然为先,真等那群不知深浅的文人闯出了祸,兴了大狱,岂不违逆黛玉初衷,大伤其心?

林如海如何也不舍得,故而提前给黛玉放了风,让她安排人控制场面,引导风向。

圣上理政最勤,兴利除弊,发展生产,国力日盛。弘皙谋逆,确属逆天而行。一将功成万骨枯,放着太平盛世不要,非得自己创个盛世霸业,不是明君,只是国贼。

对比,黛玉看得清清楚楚。

只是,似黛玉这般“小女子”见解的人并不多。

黛玉还没下车,就听见大堂里传来激烈的争论声。

雅舍掌柜林周自然认得自家姑娘的马车,早迎接出来。见英莲撩着车帘,黛玉探头张望,却不下车,赶忙凑近前,低声道:“回姑娘知道,这回儿里面正热闹着。不知怎地,士子、秀才来了好多位,达官贵人也不少,其中就连南安郡王世子霍霖也在。”

“哦?霍霖?”黛玉疑惑问道。自打围场别后,她便再没听过霍霖消息。至于南安王府,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是,南安王主动请辞,交了兵权。皇帝只是嘴上客气了几句,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如今南安郡王也不过赋闲在家。这种时候,霍霖不在家里闭门思过,跑她家雅舍干甚?

黛玉还在思量,见林周欲言又止模样,挑眉问道:“周叔有何顾忌,但说无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