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三国]兴汉+番外(172)

作者:剑鸣如歌 阅读记录

是啊,殿下自逃出皇宫以外,做了那么多件名动天下的大事。

扪心自问,若是换位而处,有哪一件是他们所能做到的呢?

粮食分给百姓,他们当时不能理解。

可后来,随着殿下卖白砂糖、又举办什么擂台赛,不是逐渐显示出高明之处了么?

此时此刻也是又一桩旧事重演吧。

殿下此举的意图,大概要到很久之后,他们才能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能理解。

像是杨真、赵云、周瑜等人,对于凌寒的赦免名单,就早有所料,没有露出半分的疑惑。

凌寒身侧,郑玄则是若有所思。

他对长沙王的了解,隐隐又多了几分。

冠礼仪式彻底结束后。

凌寒开始寻思,成年事大,除了赦免犯人以外,自己或许还应该做点别的什么。

比方说,攻打隔壁的袁术,这件事可以提上议程了。

如今扬州兵精粮足,上下充满斗志,就算干掉袁术引起北方诸侯的注意,也根本不需要惧怕他们。

只可惜,攻打豫州一事,还没来得及细细斟酌。

北方便传来了一件噩耗:陶谦病逝。

杨真道:“据信使说,陶大人其实入秋以后便生了病。但他总说养养就好,不愿将这件事告诉您,怕扰了您的冠礼。”

凌寒望着郭嘉传来的汇报此事的书信,忍不住轻轻叹了口气。

在历史上,陶谦病死于194年,时年六十二岁。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败给了曹操,日暮穷途,忧思成疾所致。

没想到,如今徐州并无战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陶谦也仅仅多活了两年便病逝了。

他按下了攻打豫州的念头。

对杨真道:“于情于理,我都应当亲自前往徐州,吊唁陶大人。”

当初,从常山去往徐州之后。

若不是陶谦从一开始就鼎力相助,给予凌寒最大的方便,他不可能会将一切进行得那么顺利。

与此同时,陶谦病逝的消息一旦传出,徐州还极有可能会面临北方诸侯的威胁。

徐州自古以来便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先前之所以安稳,是因为诸侯忙着去收服容易获得的土地与兵力,比如黄巾军所占领的地盘。

并且凌寒加陶谦的阵容,也让他们轻易不会生出起兵戈的念头。

如今陶谦去世。

徐州虽有郭嘉、高览等人,但只有自己知道他们的能耐。

等到北方诸侯知道了这件事,在他们眼里,徐州只怕会瞬间成为一块好捏的香饽饽。

因此,凌寒不但要亲自前往徐州吊唁。

他还要带着赵云、杨真、裴元绍,这些陶谦认识的武将,以及五千精骑,一同前去。

同一时间,长安城。

相国府的大堂之上,一名身着灰袍的白面书生匆匆从外面走入。

堂内,所有目光顿时集中到了白面书生的身上。

显然,这一屋子的贵人,无论是董卓吕布,还是李儒郭汜,今日都在等待这位书生的到来。

“相国大人。”

白面书生躬身抱了抱拳,道:“事情已经办妥了。”

言罢,在起身之时,他目光悄悄地瞥向了身旁一位高大英武的武将。

这武将不是别人,正是有着天下第一之称的人中吕布。

吕布显然注意到了这个小动作,微微颔首,以示回应。

“好!”

董卓猛地一拍座椅的把手,笑道:“若是事成,杨先生便是头功。”

董卓又望向自己的义子:“奉先哪,你那里准备得如何?”

吕布抱拳道:“回义父,大军随时可以出发。”

董卓连叫了两声好:“也叫袁绍那小子看看,咱西凉军可不是吃素的!”

不起眼的位置,贾诩却是眯了眯眼。

此人行事难测,令人难以捉摸。他如此尽心竭力,四处奔走,当真是为了董相国吗?

贾诩的视线在白面书生与吕布之间逡巡了片刻。

随后,他收起所有表情,闭起目来。

从始至终,并未抒发一辞。

董卓会有什么下场,与他又有什么干系呢?

自己只要说该说的话,做到该做的事情,便足够了。

这两人,一个是董卓的义子,另一个眼下也深受董卓看重。

自己又何必去趟这浑水,平白得罪于他们呢?

第82章

数日后,徐州下邳。

从下邳到庐江,一来一回,早已过去了一旬有余。

陶谦的丧礼已经基本结束。

陶谦本是丹阳郡人,死后理应扶灵柩回故乡。

但徐州是他经营的地方,也是他心心念念之地。

故而,陶谦唯一的儿子陶商,依照遗言,将陶谦葬在了下邳。

凌寒没赶上葬礼,便只能到丧家慰问吊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