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三国]兴汉+番外(220)

作者:剑鸣如歌 阅读记录

见到凌寒,二人同时起身行礼。

凌寒的视线缓缓放到了少年的身上。

对方上前一步,拱手道:“草民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士。亮见过殿下。”

凌寒闻言为之一振。

不过他很快想到,此时的诸葛亮,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少年,自己不应该露出任何期待的神色。

于是只微微颔首。

郭嘉引荐道:“殿下,此次攻打东郡,运粮官一职,殿下尽可放心交给孔明。”

负责运送数万大军的粮食,这可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常言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

在古代交通运输不便的情况下,出动越多的士兵,运粮工作就越为艰难。

此次从徐州奔袭东郡,粮车是肯定不能走官道的,否则一旦被人偷袭,纵然士兵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也很容易发生溃败,官渡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把运粮的工作交给诸葛亮,凌寒自然是放心的。

不过他有一些疑惑:诸葛亮怎么会与郭嘉勾搭上的?

原来,当初诸葛亮判断出凌寒是诈死之后,他很快就明白:殿下是想要寻找机会偷袭东郡。

自己一介白衣,很难入殿下的眼。最好的机会,便是此次攻打东郡。

这种偷袭战并不需要什么策略。

那么唯一能够展露才能的,便是运粮。

为此,他事先拜访了郭嘉。

两个聪明绝顶的人,交流起来相当容易。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郭嘉便确信:这名年轻人非但有一颗忠于殿下的心,同时,他的头脑也未必就会输给自己。

这一切,凌寒自然是不知道的。

他并没有将一切都刨根问底的喜好,无论如何,得了诸葛亮总是天大的好事。

想了想,凌寒笑道:“奉孝推荐的人,本王自然是相信的。”

“不过——”他话锋一转:“运粮事关重大,本王还要再试上一试再行。”

不然,这等足以决定成败的大事,自己直接一口应下也显得不大靠谱啊。

诸葛亮拱手道:“殿下尽可考校。”

两日后。

三万精锐在彭城集结完毕,开始向东郡进军。

凌寒本人只携带了两日的粮草,诸葛亮则是携带着另一拨粮草提前一日出发。

甘宁为前军,凌寒与赵云为中军,高览则为后军。

打着的是高览的旗号。

虽然凌寒认为自己在三日内攻下东郡城应当不成问题,但以防万一,用高览的旗号总是妥帖些。

万一袁绍与曹操接到了情报,曹操自然会想要回身救援,而袁绍必定会拖住他。

可要是他们知道率军的是自己,那就不好说了。

袁绍如果知道自己还活着,一定会立刻与曹操停战。

之所以说不好说,是因为就算自己还活着的消息传了过去,袁绍也未必会信。

三日后,东郡郡城。

当荀彧听到哨卫来报,敌人的兵马出现在郡城十里之外时,他甚至有些没反应过来。

士兵惊惧道:“对方自称有三万精兵,这次定要打下东郡。”

荀彧感到不可思议。

他匆匆登上城门,竟真的望见了远方的大军。

黑压压的一片,看不出究竟有多少人。

他立刻吩咐道:“快去将此事禀报吕布将军,请他立刻前来。”

顿了顿,又道:“另外,也派人去告知杨洛与贾诩一声。”

“是。”

荀彧忧心忡忡地望着远处。

事先没有接到任何预警,敌人必定是从徐州来的,而不可能是扬州。

如果真的是三万大军……

不,应该就是三万大军了。

对方很快会兵临城下,东郡作为都城,留下的守军固然不多,却极为忠诚,对方虚报兵马并没有什么意义。

可徐州有多少兵马,他大抵是有数的。

也就是说,徐州几乎派出了全部的兵力来偷袭东郡。此刻的徐州,基本上是一座空城。

这怎么可能呢?

即使徐州的所有人,都愿意暂时放下争端,一心一意为长沙王报仇。

然而,这样全军出击以求速胜,背后所需要的兵马安排,粮草调动,又岂是那么容易的?

这般全力一击,这般不顾一切的魄力。

若说徐州眼下没有一个足以用威望压倒一切,使所有人听从他的人物,那是绝无可能的。

想到此处,荀彧脑海中首先浮现出了一个念头:长沙王还活着。

随后又轻轻摇头。

如若当初长沙王身死这一消息是从其他诸侯那里传出来的,那么自己眼下几乎就可以确定这件事了。

偏偏这消息是从主公这一方传遍天下的,是由吕布亲自确认的——吕布率领十万西凉军归降主公,不可能反而是长沙王的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