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三国]兴汉+番外(236)

作者:剑鸣如歌 阅读记录

郑玄也并没有对自己在扬州的出格之举感到不满。

于是,凌寒开口道:“董仲舒先生曾在长安大兴太学,方有其后武帝麾下人才济济之盛况。现今,乱世不知何时方能结束,正是需要贤能之人的时候。本王意为在扬州各郡举办类似于太学的机构,名曰书院,为各郡的稚子提供读书的机会。”

闻言,郑玄的目光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

他沉吟道:“各郡的稚子?殿下是希望普通人家的稚子也可以进入书院,读书做官?”

凌寒并未直接作答,而是引经据典:“孔圣人言,有教无类。”

这句话,郑玄刚刚才反驳过陆逊。

孔圣人的言论自是不会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适用于所有情况。

有教无类共有两种含义,郑玄无意同陆逊争辩,而是选择用另一种解释来代替。

因为他明白,无论陆逊多么疑惑,都不可能改变这一点。

更何况,少年时提出质询的人,日后也往往会成为它的拥护者。

这是世家屹立不倒的本质。

但有教无类这句话,从殿下的嘴里说出来,便又是另一回事了。

郑玄问道:“殿下以为,孔圣人所说的有教无类,是指无论出身高低贵贱,皆可以读书做官?”

“不错。”

凌寒微微颔首,道:“孔圣人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颜回颜路等人,并无显赫身世,却可以位居高官,流传后世。而如子张等人,甚至还曾获罪下狱,圣人也并不会因此而薄待。子张虽未做官,却同样位列孔门十二哲。”

“故本王认为,越是在这样的乱世,越是在需要贤才的时候,就越应当鼓励平民读书。而能够从书院中脱颖而出的人,便是本王需要的贤才。”

郑玄叹一口气,他同样无意争辩,而是问道:“殿下可知,大肆在民间兴办书院意味着什么?”

凌寒道:“本王自然知晓。”

郑玄沉默了。

他凝望着凌寒,却望见了一张坚定的脸。

眼神明亮而充满热血。它不是少年人的天真,而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认真。

不同于陆逊,殿下的眼神是极具力量的。

不知为何,郑玄心中忽地释然。

殿下拥有尊贵无比的身份,精明冷静的头脑,仁爱百姓的心。

即便下达的旨意并非是完全正确的,老夫又何必反对呢?

殿下如此年轻,纵使一时做错了,亦来得及。

想清这些,郑玄最后问道:“即便这极有可能损害殿下的名声,甚至使得扬州不稳,殿下也决意要做?”

凌寒道:“若是老师不愿支持本王,本王便只能暂且搁置,留置日后。”

“但——无论如何,本王一定会去做。”

良久,郑玄捋着胡须微微颔首:“殿下的意思,老朽明白了。”

“老朽愿为殿下出任书院祭酒一职。”

凌寒闻言,心中自然感到欢喜。

他并不需要郑玄做太多的事情。只要能领一个书院祭酒的虚职,便已经足够了。

凌寒告辞以后。

旁观了整个过程的郗虑,面带不解:“先生,您为何会应承于殿下?方才您对陆氏公子……”

分明不是这般说的。

郑玄道:“此举从长远计,的确利国利民。之所以对陆氏公子如此说,只因他身为陆氏年轻一辈中最出色的子弟,将来必会为陆氏一族考虑。早早地明白了其中的玄机,也不过徒增烦恼罢了。”

“可是——”

郗虑仍是忍不住质疑道:“现今天下未定,殿下此时兴办书院,岂非有令扬州世家倒戈的风险?”

即便老师支持,也当劝殿下留待日后才是。

郑玄仿佛知道自己的弟子在想什么,摇头道:“殿下此刻来做,为师还能以这些年来攒下的几分薄名,为殿下分担一二。”

郗虑闻言一愣。

随后,他大惊失色。

老师说出这样的话,难道是在心中打定主意:如果将来出现问题,便要将全部的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吗?

旁人或许没有能耐从殿下的身上揽过责任,但他的老师,当今最受读书人敬重的大儒,却有这样的能耐。

可一旦如此。

非但老师数十年辛苦一朝化为乌有,日后说不得还要在史书上留下千古骂名。

要知道,史官本人也必定是世家中的一员啊!

想到这些,郗虑忍不住道:“老师,您何必如此……”

“您当初立志以毕生精力整理注解儒家典籍,先前为殿下行加冠之礼便也罢了,如今又为何偏要趟进这摊浑水呢?”

“为师此前数十年,专注于经学,终小有所成。”

郑玄道:“在为师看来,长沙王乃是大汉有史以来最为杰出的皇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