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三国]兴汉+番外(272)

作者:剑鸣如歌 阅读记录

否则,自己面对长沙王,只能一步步被蚕食,早晚必定会是败局。

这早在袁绍身死,袁尚顺利继承其绝大部分势力,并奋力抵抗之时,几乎便已经注定了。

而对于自己来说,如果当初董卓并未进京,汉室的天下并未大乱,他或许心甘情愿做一名汉臣。

即使不能做得上一个权臣,也未必就不能快活一生。

可是,走到今天这一步。

于他而言,如果不能坐上那最高的位置,哪怕被授予异姓王的尊贵,他也无法就那样偏安一隅。

作者有话要说:开头那几百字,回头看好像也没多少内容,可是花的时间是后面2000来字两倍还多QAQ

第125章

三个月后,庐江郡。

这三个月里,凌寒一直没有闲着。

他投身于庐江郡的工厂建设之中。并且,成效十分显著。

如第一个工厂,凌寒选的是陶瓷业。

他在城内找了一块大型荒地,又招募了足足两百人,包括深通烧瓷技术的师傅,以及大量普通工人,然后开始流水线式地生产陶瓷。

历史上,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是到了唐宋时期才开始成量出现。

在那之前,生产陶瓷的规模都相当之小,定位更偏向于家庭手工业,而非官营或民营手工业。

至于修建瓷厂与招募工人的费用,其中一半由官府出资,另一半则由庐江的几大世家共同出资。

这件事是凌寒本人亲自上门去谈的。

他并没有要求他们出钱,只是说了自己最近打算尝试搞这件事看看效果,要求他们帮助自己宣传以便于工厂招工——即使是凌寒的大本营庐江,世家联合对于舆论的控制,仍然不逊色于官府。

可当世家们得知自己也可以出钱参与到这件事里之后,他们立刻纷纷表示愿意成为股东之一。

倒不是对于盈利抱有什么期望,而是觉得,如果能够借此给殿下卖个好,那便没有任何吝啬钱财的理由。

毕竟,这种机会并不太多。

世家的心思,凌寒自然心知肚明,这也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日后工厂的分红,会依照出资比例。

按照凌寒的计算,大概只需要用两年的时间,出售陶瓷的利润就可以赚回起始资金。

而在那之后,就将是纯粹的盈利了。

或许根本用不着三年,只要陶瓷厂开始稳定盈利,世家自然就能意识到投资工厂本身的巨大好处。

在陶瓷厂开始修建的半个月后,凌寒开始将视线瞄向其他工厂。

同样地,仍是由官府出资一半,世家出资另一半。

他并没有再拜访投资过陶瓷厂的世家,而是转向其他庐江以外的世家。

凌寒希望将尽可能多的世家网罗其中。

工厂虽然修建于庐江,出资的世家却可以囊括整个扬州。选择他们,也有利于之后将庐江郡的变革对外推广。

兴建工厂的这件事完全可以交给别人来监督。

这个时间里,凌寒又在庐江郡的书院中进行授课。

这种授课并不局限于精英班当中。事实上,即使是不识几个大字的人,也可以听懂流水线生产为什么能够更有效率。

庐江作为凌寒的大本营,兴建书院之时,有凌寒本人在这里宣讲读书的重要性。而在凌寒的眼皮子底下,世家也自然不得不拿出全部的本事帮忙宣传读书的好处。因此,庐江郡的义务教育普及率是最高的。

这种情况下,书院本身就成了最好的宣传口。凌寒每次到某一书院的某一班级进行讲课,还允许学生忽略彼此间的身份尊卑,提问交流,这无疑会成为一件值得口口相传的事情。而上课的内容,也就自然而然会被反复拿出来说明。

因此,三个月后的今天,整个庐江郡不管是世家还是普通百姓,几乎都看到了兴办工厂的好处在哪里。

这种情形下,凌寒也终于决定将修建纺织厂这件事给拿出来。

纺织,这原是除了种地以外最重要的事情。既然工厂能够提高效率,那么纺织厂按理说早就应当被提上议程。

迟迟没有开始,其中的问题便在于:纺织这件事,向来是由女子来完成的。

在程朱理学兴盛以前,整个封建社会对于女子的禁锢还没有那么大。然而尽管如此,大批量地让女子走出家门来做活儿仍然是难以想象的。

事实上,就连凌寒也不确定,自己提出这件事会面临什么程度的阻力。

不过,出乎他预料的是,反对的士人声音虽然不少,普通男人也很少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妻子走出家门。

但是,这种反对并没有闹到凌寒面前。

这就意味着,这件事是可以慢慢推进的。

州牧府。

张昭轻轻叹了口气:“殿下果真是要修建纺织厂了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