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三国]兴汉+番外(41)

作者:剑鸣如歌 阅读记录

陈珪德高望重,陈氏家族更是徐州最大的世家。

能让沛国相久久等候,为此不惜迟来了游园会的消息,在场诸人无一不感兴趣。

“敢问陈大人,”笮融此刻离得最近,便出声问道:“不知是什么消息让您老如此久候呢?”

陈珪捋了捋胡须,笑道:“自然是近日最热闹的一件事。”

见众人皆是关心不已,陈珪笑道:“老夫收到可靠消息,英雄少年大破黑山军之事,并非妄传,乃是确有其事。此人正是长沙王。”

“州牧大人昨日一早便前往东海郡,亲自登门拜见长沙王殿下。因他只带了糜从事一人,故而知晓此事的人甚少。”

年迈的声音,听来甚至有些含混无力。

却是实实在在的掷地有声,如平地惊雷,瞬间惊呆了游园会的一众士人。

第25章

游园集会上发生的事情,凌寒自然是不知的。

他的心思,全都集中在盐业上。

东海郡自秦时起便是食盐的主产地之一,民间盐场很多。

直至汉武帝“盐铁专卖”政策施行,官方盐场彻底取缔了民间盐场。

到了东汉末期,中央控制力下滑,像糜家这种世代经商、且在政治上也有一定依靠的商人,便重新开始走私盐。

只需分出一部分利润打点当地长官,官府便不闻不问了。

这个时期,想要获取盐,基本都是通过盐池的方式。

他们在海滨开辟沟渠,引潮蓄水,经日晒,使大量盐分附着在灰泥沙上,然后收集挑入坑中,用海水冲淋,盐水流入卤缸,最后用盘煎。

此种制盐方式的效率无疑极其低下,并且最后得到的,对现代人来说也是难以下咽的粗盐。

事实上,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华国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制盐手段。

同样是在海滨开辟沟渠,引潮蓄水。只不过将后续过程做了变动,加了额外人工技术,便大大降低了制盐成本,提取出来的也是精盐。

因此,改进盐业,在三国的盐场改动即可。

他从陶谦要来的这块土地,正是一个临海的县,盐场众多。

早饭后,凌寒带着一批糜氏的家丁,前往其中一家盐场。

到了地方,他拿着事先画好图纸的布帛,交给领头的家丁,要求他们按照图纸,在盐池旁边挖出另外的沟渠。

“殿下,”糜芳殷勤地递来一个黄色斗笠:“太阳大,您戴上这个吧。”

海边的日头的确更烈,凌寒没有推辞。

原本,别人都劝说他不必亲自来这里,图纸交给下人,建造完了再过来即可。

不过他本身就只记了个八成,没有十足的把握。要是再不看着,就更悬了。

凌寒化身包工头,指导家丁与盐工干活,四处检查,随时纠正。

糜芳帮不上什么忙,只紧紧地跟在他身后,听候差遣。

事实上,当初得知长沙王殿下想要改进食盐的时候,糜竺糜芳兄弟两人心里都是反对的。

即便糜家是商人,即便深知盐业拥有巨大利润,他们仍然觉得这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比起招兵募马争霸天下来说,盐业实在不值一提。

不过,这是殿下头一回非常热情想要去做的事情,再不认同,他们仍然会尽最大努力配合工作。

糜芳本想着,改进盐哪有那么容易,相信用不了几天,以殿下的头脑,就会看出此路不通,走回正道。

可今日见到殿下不畏辛苦,在这风吹日晒的海边一待就是大半天,不时还会自己上前做那些粗鄙之活,他心里着实是又震撼了一番。

莫说皇子,即便是普通的读书人,也做不来这等事情啊。

紧赶慢赶,到了日暮时分,一个规模较小的结晶池竟然顺利地完成了。

糜芳好奇道:“殿下,您挖这个是要做什么呢?”

凌寒并没有回答他,而是问在场刚刚停工的人:“你们方才挖了这么久,有谁知道这是为了什么吗?”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吱声。

凌寒鼓励道:“说错了不要紧,若是能答对,哪怕只对了一点,本王便有赏赐。”

又是一阵沉默。

凌寒静静望着他们,等了一会儿。

终于,有名体型瘦小、面色黝黑却十分精神的男子往前走了一小步,不确定道:“殿下,您是想用这池子再择出来吗?就是、就是跟煎一样……”

对方表达得一点都不清楚,旁边的糜芳完全是一头雾水。

凌寒却已经听出了他的意思,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当盐工有多久了?”

那人佝偻着头,因第一次与大人物对话,抱拳的双手止不住地微微颤抖:“回殿下的话,小人的名字是吕辉。小人从十二岁来到盐场,已干了七个年头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