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三国]兴汉+番外(50)

作者:剑鸣如歌 阅读记录

徐州早晚会是殿下的地盘,天底下这么多兵马,又怎能为了攻打董贼而损害殿下的利益呢?

至于洛阳城内被董贼扶立的天子,早就成了贼人手中的傀儡。反观殿下,却是大汉王朝的唯一希望。两者岂能相提并论?

商量好事情以后,凌寒再一次送走了陶谦。

杨真道:“那假借殿下名义发布勤王诏书的,难道是奉孝先生吗?”

“咦?”凌寒不由看着他:“你竟猜出来了?有所长进嘛。”

杨真摸着后脑勺嘿嘿一笑:“知道殿下身份的,除了在这边的,就只剩奉孝先生和甄先生了。属下觉得那还是奉孝先生的可能性更大些。”

凌寒:“……”

“不过,”杨真又疑惑道:“奉孝先生为何要替您发布诏书呢?”

话音刚落,赵云几人从练兵场归来。

赵云问道:“方才离去的,可是陶州牧?”

杨真快速地讲述了一遍经过。最后不忘强调道:“那位奉孝先生,本名叫做郭嘉。他可是个极聪明的人。反正比我是聪明太多了!”

裴元绍忍不住道:“你这句称赞,可一点都没说服力。”

杨真一愣,反应过来以后怒道:“你说什么!”

“好了,不许吵架!”凌寒最近发现,杨真和裴元绍聚在一起似乎特别容易吵起来,赶紧打断他们:“奉孝先生的确是位奇人。若是论智谋,本王自叹弗如。”

高览不能相信:“天底下还有比殿下更聪明的人?”

这话没有一点恭维,完全发自本心。

从智取黑山军,到制作新盐,到与徐州本土豪族的周旋,他实在无法想象,什么样的人物,能在头脑方面胜过殿下。

“在讨董这件事上,本王便不如奉孝。”凌寒完全本着客观的原则分析:“能从洛阳城内逃出,其后又大败黑山军,这两件事的确为本王挣了名声。可安定下来以后,董卓仍在洛阳城里作威作福,本王却毫无表示,世人会如何看待本王呢?”

他只想着不能去参与诸侯会盟,却疏忽了这件事,自己确实应当在名义上谴责西凉军。

反观郭嘉,非但预料到了这一点。从时间上看,陶谦接收到诏书的时间很可能晚于其他诸侯。这就意味着,郭嘉连自己会从常山前往徐州都猜到了。

前往徐州完全是个意外。凌寒以为更大的可能性是,郭嘉发给徐州和扬州的诏书都要晚于其他人。

“这封勤王诏书以本王的名义发布。换而言之,凡是前往酸枣县会盟的,皆是打着本王诏令的旗号。倘若讨贼功成,本王什么也没做,便能分去最大的一份功劳。若是失败,却与本王无关,是那些个诸侯作战不力。”

“此诏令于本王有益无害,于众诸侯却是有害无益,顶多是多了一个顺理成章的旗子。可是,纵然没有本王的旗子,他们也会自行伪造出一份。”

在原本的历史上,诸侯的的确确是这么做的。

杨真听了眉毛都揪到一起去了:“原来有这么复杂。”

随后,他又一次强调道:“不过也是,毕竟那位奉孝先生着实是个奇人,他做的事自然是有原因的。”

当初在洛阳城外的小镇,三言两语说得他冷汗直下,这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恐怕这辈子也忘不掉。

裴元绍忍不住道:“他到底是做了什么,让你这厢粗人都这么念念不忘?”

赵云和高览同样好奇。

于是,杨真便将当初的情景飞快地讲了一遍。

最后,凌寒评价道:“这天底下,若说能在智谋上胜过郭嘉一筹的,大抵是没有的。”

能让殿下给以如此高的评价,众人不由肃然起敬。

赵云道:“我还真想见见那位奉孝先生呢。”

凌寒笑道:“师兄不必着急,早晚会见到的。”

赵云嗯了一声。

“殿下,您也不必将他拔得如此之高。”最初一个劲儿称赞郭嘉的杨真,这会儿反而开始反驳:“殿下如今才十六,奉孝先生却已活了二十多年。等到殿下长成他那般年纪,定然还会强于他!”

凌寒苦笑,我可是二十一世纪的人。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十几岁所能了解的,远比古时候的二十几岁多得多。

不过郭嘉原本就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谋士之一,自己也犯不着跟他比。

数日后,酸枣县,联军大营。

十八路诸侯会盟于此,共商讨董大计。

长沙太守孙坚起身道:“诸位豪杰今日会盟于此,在下以为,须得先推一位德高望重之人为盟主,统一号令,讨伐董贼方能事半功倍。”

大帐最中央的位置上,袁绍面带微笑,为孙坚的提议感到高兴。

这时,人群中有声音道:“我等皆是奉长沙王之诏来此,这盟主之位,自当归属长沙王殿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