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族长(260)

人孰无过,这话确实正确,但却不是上位者愿意听的,方争胜面色倒是如常。

朝臣们争不过长生,最终魏家之事顺了长生的心意。

方争胜没有怀疑长生对魏家的情意,他通过这件事却进一步了解长生,相比较他这个皇帝,长生显然更重视律法,若有一天他这个皇帝跟律法冲突,只怕长生会站在律法那一边。

这样的人心思固执,但重情重义,有弱点可以控制。

魏思谦重新起复,在京郊附近县城当一个小县令,虽然职位低微,但到底恢复了官身,且魏家“三代不许科考”的旨意也算是废掉了。

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朝臣们虽然强烈反对,但内心里倒羡慕魏岚收了长生这么个弟子,起复之后出了成绩第一时间便为老师的家人奔走,哪怕师徒早已决裂依旧不改初心,不管长生旁的事如何,单从这件事上,已经足以证明这是个重情重义之人。

通过长生几年前的手札,经过两代帝王的努力,国库丰盈,如今又得了长生的“神兵利器”相助,方争胜有意向周边扩张,希望在有生之年见到万邦来朝的局面。

长生倒没有阻拦,因为他的爱好和平十分狭隘,相比较惧怕本国面临外来者入侵的局面,入侵他国也就可以接受了。

近现代百年屈辱史并不仅仅是一段文字而已,自方争胜有意争霸,长生便主动请缨,作为后勤人员参与战争,负责战后安抚工作。不过两年时间,方争胜的军队,便踏平了草原,完成了方淮未完成之事,紧接着打通丝绸之路,往西扩张,若非因为战线太长之故,方争胜能一统这片大陆。

周边各小国瑟瑟发抖,隔壁的高丽原本奉邺朝为宗主国,方淮登基竟为派使臣前来朝贺,如今方争胜这么大的动静,他们也装不得傻,正好赶上方争胜的万寿节,搭了一波末班车。

多国使臣朝贺,自愿奉新朝为主,顺便哭一波穷,一般帝王碍于面子都要赏赐一二。

宗主国虽然也是殖民形式的一种,但无论是前朝还是今朝,都从未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殖民手段,很容易发生贡品价值远低于赏赐的情况。

而过多的剥削也没有意义,因为到头来苦的还是殖民国的百姓,而赏赐过多肥的也是上层,而非百姓。

长生的建议,却是直接将周边小国纳入版图,将原住民收编成为本朝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小国推行本朝的政策,实行汉化一统。这种建议,毫无疑问遭到了不少人反对,武将们倒是很高兴,毕竟推行这种政策很大程度意味着远征小国,武将有战打自然高兴。

而文臣却分为两派,一派支持一派反对,反对派是一群迂腐的儒生,大谈仁义道德,长生也没有生气,只是请求派遣文臣前去劝降。

此话一出,那些原本叨叨的文臣们也彻底闭上了嘴巴。

又两年过去,方争胜完成了对周边小国的整编。

长生的意见,方争胜大多采纳,若是换了旁人只怕此时难免志得意满,但长生勉强也算是一个历经三朝之人,他到底还是察觉到了方争胜态度的微妙,之后于朝事上不再多言,更不敢结党,惯来独来独往,不与朝臣焦急。

三年后,长生以身体为由请求辞官,方争胜不允,长生再三请求,方争胜这才同意,长生也并未闲下来,转而与秦昕然一起创办书院。

秦昕然办女学,长生办格物学院,长生自己编写教材,将前人和自己所知的知识汇编,教学以算数为基础,又加上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这样的学院教出来的学生无法参加科考,因而入学者寥寥。

长生这些年的政绩,实打实的改变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且京中上流社会都明白,哪怕长生致仕,依旧对方争胜有很大的影响力,因而不少人家为了搭上长生这条线,将家中庶子送到书院入学。

长生明白世情如此,因而心中也没有嫡庶之别,不管入学的是嫡子庶子,他全都一视同仁。方争胜也曾经入格物学院微服私访,见了学生做的那些粗浅的科学实验,心下虽觉得奇异,但到底不够重视。直到长生拿着制冰的硝石,告诉方争胜此物也是炸药的成分之一,方争胜这才重视起来,再看这些实验,便颇觉脊背一寒。

一届学生三年毕业,学子毕业本以为要面临无处可去的情况,长生向方争胜奏请从工部独立出一个衙门,专司发明研究之事,方争胜忙不迭的同意,而后建了一所研究院,将格物学院的毕业生近乎包圆。长生不到四十便致仕,此后四十年再未出仕,他教出来的弟子却遍布天下,因着他创办格物学院,培养了几代理科人才,被后世人称为理科之父。

从南而生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