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食肆经营日常(12)

作者:眠微 阅读记录

姜菀牵着她在一旁坐下,这才慢条斯理打开食盒。食盒里装着的是油纸包裹的花生糕和核桃糕,外形虽不惊艳,但姜荔知道阿姐做的点心一定会很美味。

她拿起一块,几下拆了包装纸便放进嘴里,满足地眯起眼:“果然,还是阿姐做的点心最好吃。”

“我做了不少,你自个吃了后,也不要忘记给夫子和其他人分一些尝尝。”姜菀一边说,一边把妹妹的发辫打散,重新编了一下。

她又问道:“没有人欺负你吧?”

姜荔摇头:“没有。”

姐妹俩又说了一会话,便听见学堂门口传来一个声音:“探视时间到,请学子们回到学堂。”

姜荔依依不舍地从姜菀怀里出来,嘟着嘴有些怏怏不乐。姜菀轻轻捏了捏她的脸:“再过几日就是休课日,到时阿姐会来接你的。很快的,乖。”

姜荔点头,又贴过来亲了亲姜菀,这才离开。姜菀看着她走向陆子昀,十分大方地递给了他一块糕点。

她莞尔,目送着姜荔的身影消失。

松竹学堂虽与苏宅只有一墙之隔,但是从大路上走还是有一些距离的。这个时辰路上人不多,姜菀从学堂所在的巷子里拐了出来,迎面看见两个人并肩走了过来。

左边那人穿一袭素色圆领袍,神色疏离而阴沉,看起来有几分惹人畏惧,双眼只目视着前方,不曾留意旁人;右边那人稍稍落后他半步,亦是一身深色简单装束。他触及姜菀的目光,眼波微微一动。

第9章 玉米鸡蛋煎饺

姜菀下意识想要唤他,对他道一句谢。然而那素袍郎君脚下不停,径直从她身旁走过,他便跟上,不曾停留。

与素袍郎君擦肩而过,她闻到一阵幽幽的檀香味。姜菀放慢步子,转头看着那两人举步向着学堂的方向走去。两人俱是背脊挺直,步伐优雅贵气,那举手投足便不似寻常人。

他到底是何人呢?姜菀带着这个疑惑回到了家。

她临走时嘱咐周尧买一些玉米和鸡蛋,再将玉米剥成粒留着备用。姜菀进院子时,思菱和周尧面前的碗里已经是黄澄澄一片,一颗颗玉米粒金黄饱满。

姜菀去厨房拖出面口袋,舀了几大勺面开始和。

她原本是想做个清甜的玉米烙,但仔细思考了一下,玉米粒有限,若是都做成玉米烙,恐怕并不够明早售卖。于是,姜菀打算做些玉米鸡蛋煎饺。

等到玉米粒剥好了,思菱过来接替姜菀和面,姜菀则去准备包饺子的馅料。她准备了鲜虾玉米、香菇鸡肉、白菜猪肉三种馅,再将包好的饺子分为两份,一份下锅煮,一份放油锅里煎。

将揉好的面团分成小块,再擀成饺子皮。姜菀教思菱和周尧包饺子:“在饺子皮外圈沾一层水,用筷子挑起一小团馅料放在面皮中间,先把中间的面皮捏起来,再向两边捏出褶子。最后一定要把封口处捏紧,否则饺子一下锅就会散开。”

包饺子是熟能生巧的事。两人一开始包出的饺子还有些奇形怪状,熟练以后渐渐像模像样起来了。

包了一半时,有人扣门。

“谁啊?”姜菀扬声问道。

“姜娘子,是我。”姜菀立刻听了出来是李洪的声音,她向周尧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去开门,自己则谨慎地跟在他身后。

门一开,一张带着笑容的脸出现在了眼前。李洪手里提了一个盒子,看到姜菀便笑呵呵地微佝偻了身子道:“姜娘子,那日是我冒犯了,我今日是特意来赔罪的。”

他将盒子往前递了递:“这是我家茶肆最好的茶叶和我娘子做的一些点心,还请姜娘子笑纳。”

姜菀没接,只是目光微妙地看着他。

李洪尴尬地搔了搔头,笑道:“我是真心实意来向你道歉的。小娘子那日的话,我冷静下来想了想,很有道理,从前是我喝酒误事,作下了许多孽。往后我会好好补偿我家娘子。”

姜菀察言观色,李洪确实表现得很诚恳,和往日那嚣张跋扈的样子判若两人。然而她心底还是存了疑影,毕竟从前她父亲也是这般,每次家暴母亲后都会痛哭流涕连连道歉,过不了多久还是会变脸。

她不动声色,淡淡一笑道:“阿叔言重了,这茶叶我不能收,只要阿叔裴姨往后能和和气气就好了。”

李洪呵呵一笑:“那是自然的。但小娘子,这礼你一定得收下,若不是你的那番话,我也难以醒悟。你可是我家的恩人啊。”他说完,生怕姜菀反悔,将那盒子往姜家院子里一扔,自己则很快就跑了个没影。

周尧拔腿就追,却只眼睁睁看着李家的门在自己面前关上。他无奈回来,道:“二娘子,他走得太快,没追上。”

姜菀看了看那盒子,说道:“收进库房吧。”

“小娘子不试试这茶叶吗?”思菱问道。

“罢了,陌生的东西还是不要入口为好。”姜菀没再多说,安静地返回去继续包饺子。

思菱问道:“小娘子觉得,李老板是真心悔过了吗?我瞧着他的态度倒很是真诚。”

姜菀摇头:“我不知道。若是真的悔过自然最好。只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几人默然良久,继续忙碌。

*

第二日开门迎客后,姜菀让思菱和周尧轮流下着水饺,她自己则亲自来煎一个玉米鸡蛋饺。

把饺子以八只为一组,放在锅里用小火煎,底部微微焦黄时浇一些淀粉水,片刻后倒入鸡蛋液,再撒些黑芝麻摆盘端出。煎饺外皮焦脆,比水饺更添了一份不一样的口感。

天气渐热,姜菀将豆浆放在井水里冰镇了再售卖,果然大受好评。

等到暂时闭店的时候,姜菀再一次出门了。

自打准备在兰桥灯会上铆足了劲卖点心,姜菀便一直在想着如何做出特点。为此,她特意去了崇安坊一家店,买了些碗筷和食盒。

她付清了钱,与老板道别后便离开了,并不清楚正从门外进来、与她打了个照面的人,是俞家食肆的管事卢滕。

卢滕看了她几眼,一时间没想起来是谁。片刻后,与他一道来的人掀帘进来,嗤了一声道:“这就是姜家二娘子。”语气颇有些凶狠。

“听说姜家食店这些日子起死回生了。”卢滕也是来提货的,给酒肆新进一批碗筷杯盏。

“不过是垂死挣扎而已,”那人很是不屑,“那小小的店面,单凭卖早食能维持多久?她家连个像样的厨子都没有,必然成不了气候。”

他话锋一转,又换上了一副谄媚的口吻:“到底是贵家的产业名声大,听说又要在永安坊开分店了?”

卢滕不露声色:“全仰仗我们家大娘子的谋划。”

“那是自然,俞娘子确乃奇才,年纪轻轻便能将生意打点得如此好,我真是佩服。”两人说着话,便一道离开了。

另一边,姜菀回家后将碗筷洗干净,用沸水烫了烫,又叫来了周尧,递给他一张纸:“小尧,按着我写的这些原料,你能做出这些模具吗?”

周尧将沾了水的手在身上用力搓了搓,这才小心地接过纸张。他识字不多,姜菀贴心地用了简笔画,简单勾勒了一下轮廓,又额外同他说了一些要求。

他思索了半晌,点头道:“应当可以,二娘子急着要吗?我可能得先试一试。”

“不急,你慢慢来。”姜菀道。

思菱站在一旁看着周尧手里的纸,不由得奇道:“小娘子,这些东西是做什么的?”

姜菀给了她一个神秘的眼神:“大有用处,等实物做出来再看。”

经过她的了解与考察,都城的人们在七夕节那日,除了穿针乞巧、观星拜月这些传统习俗外,还喜爱结伴出游,品尝各色点心,买一些精致的手工艺品。而他们最常吃的几样点心,便是巧果、巧酥、巧饼和雕刻成不同形状的瓜果。要想别出心裁,少不得需要在食物的外形和味道上多下功夫。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