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称帝(51)

作者:辛宸 阅读记录

“多谢将军!多谢将军!”那些妇人万万没料到,这些看起来更“山匪”差不多的大兵将她们带到这里来,还真的是让她们做工,而不是被卖去军营做些皮肉生意。有些精明的妇人立刻开始算计起来,自家的织机和纺车若是都搬来的话,能多得些工钱不说,若是让家里的汉子再连夜打造个纺车和织机,租给那些没工具的妇人,说不定也能多赚些钱。

打发走了这些妇人,耿九尘又从剩下的老人里挑出几个工匠来,这些老人虽然力气不足,手艺尚在,许诺他们若是肯带徒弟的话,那就按带徒弟出工的人数算工钱,不光是每教出一个徒弟有钱拿,以后这些弟子在官府的工坊里工作的工钱,也会抽取一成给他们做为养老之用。

手艺人最怕的就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他这般安排,不光是从根上解决这些老人的顾虑,还声明了不光是官府的工坊,那些南方来的商人所开设的各种工坊,在招工时,都会明确在契约里写上师徒关系,由工坊统一在发工钱之前扣取给师父们的养老金交给官府,再由官府发放给老艺人们。

如此一来,就算不幸收了个白眼狼徒弟,也能够从官方直接抽取养老金,有了钱,请谁照顾不是照顾,哪里还用管那些徒弟是好是坏。

当然,教出来的徒弟越厉害,拿的工钱越多,他们得到的分成自然也就越多,教会徒弟不光饿不死师父,还得是教出来的越厉害,师父得到的利益越多。

就连孟兴远看到这种招工模式,都拍案叫绝,当即就起草了一份辞章华丽的骈文发出公告,楚逸却按照耿九尘的意思写了份更为直白的公告,贴在府衙前让衙役们每日轮流宣读,务必使全城百姓都清楚明白方可。

这些流民平时都避着官府中人,除非是领取赈济和免费粥饼时才敢过去,如今前来打工,原以为只能拿到微薄的工钱糊口,却没想到还有这种劳工保障。当即就有几个老工匠上前报名,其中有木匠篾匠还有瓦匠和铁匠,虽然年纪大了,有些体力活干不动,但教授徒弟还是没问题的。

等燕西昭反复洗了三四次,好容易把身上的臭味洗掉,再到仓库时,就被那些工人热火朝天的工作热情给吓到了。

“这……不是说明日才开工吗?他们为何如此积极?”

耿九尘笑道:“明日正式开工,今晚留下帮忙整理仓库和工坊的,包吃包住……”

“包吃包住?”燕西昭眼神十分复杂地看着他,忽然有些同情楚逸,“你这么败家,十一郎知道吗?”

耿九尘看着他背后正披着月光而来的楚逸,笑吟吟地说道:“你自己问他不就知道了?怎么?怕我花光了你们的银子,养不活你们了?”

燕西昭苦着脸说道:“我哪敢问他啊,在十一郎眼里,你做什么都是对的,哪怕真把钱扔海里去打水漂,他只怕也会跟着说九哥打得好!”

他学着楚逸的口气,清脆无比,还真有那么几分像。却不料耿九尘闻言笑得前仰后合,他莫名其妙至于,看到他指指自己身后,顿时一个激灵,缓缓回过头去,正好对上楚逸似笑非笑的眼神。

“看来,小燕子你对我很了解啊!”

燕西昭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儿一般,差点就跳了起来,“不许叫我小燕子!我我我……我还有事!先告辞!”

说罢,也不等楚逸再开口,转身就跑,连头也不敢回。

楚逸连看也未看他一眼,只是轻哼一声,“算你跑得快!”

耿九尘已经笑得不行了,他自从知道燕西昭原来在前几次重生时被楚逸收服的事儿,每次看到这两人相处的模样,就十分有趣。

楚逸却被他笑得有些红脸,“九哥,你是在笑他还是在笑我啊?”

“都不是。”耿九尘笑吟吟地说道:“我是高兴,原来十一郎对我的信任,连燕西昭都眼红了啊!”

————————

昨晚吃坏了肚子,今天上吐下泻还有点发烧了,先更5k,晚上或明天好点的时候回补上。感谢一直陪伴我的朋友们!

第四十四章 亲密兄弟

燕西昭眼红不眼红,楚逸不知道,但他知道,此刻自己的耳根肯定红了,甚至连面颊上都有些发热,他连忙低下头去,不想被耿九尘看到自己此刻的模样。

“我是来找九哥吃饭的,你忙了半天,肯定又忘了吃饭吧?”

耿九尘本想说自己先前跟那些工人们吃了两个饼子,但一想楚逸来找自己吃饭,想必他也没吃,若是自己吃了,岂不是要他独自去吃饭?立刻将到了嘴边的话转了个口,说道:“好啊,西街口靠码头那边新开了一家食肆,听说老板的手艺不错,做的凉水尤其好喝,正好一起去尝尝。”

楚逸点点头,想起自己先前“失忆”的时候格外喜好甜食,耿九尘便让燕西昭府中的人每日给他做糖兔缠在竹签上,用油纸包好放在荷包里,叫什么棒棒糖,随走随吃,直到有一次他犯了牙疼,吓得耿九尘不轻,从此给他断了糖和甜食,今日他说的凉水也是夏日消暑的甜汤,正和他的口味。

可见九哥始终还是把他的喜好放在心里的。

就很欢喜,开心,无论吃到什么都一样。

虽然说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和什么人一起吃。

但美味的食物,会将这种幸福度再提高若干倍。

就比如此时。

西街口距离正在修建的密州码头不远,那片未来会有褚明清盖起大酒楼和客栈的地方,现在还是一片空地,而在这片空地上,现在已经有不少城里的百姓和外来的流民自发开办的食肆和摆出的小摊位,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市场,晚上点起灯火时,照得整个码头这一片都亮堂堂的。

远远看过去的时候,地上的灯火,天上的星光,与不远处的大海融为一体,深深浅浅,明灭摇曳,形成一幅任谁也无法描绘出同样鲜活场景的画面。

走得近了,那热辣辣的人间烟火气息扑面而来。

密州地处山东,因为靠海,又跟淮北接触的多,饮食也兼具南北两地风格。再加上如今密州城的人,除了本地人之外,还有不少各地逃难来的流民。

耿九尘在一开始就说了,救急不救穷,他可以施粥施药,但不养闲人。除了老弱病残没有劳动能力的,其他人都是以工代赈,若是有一技之长的,还可以申请借款自己经营,只要能签下契约保证在一年内偿还借款便可。

要不然,这里也不会有那么多流民来摆摊,毕竟就算是再小本生意的摊位,想要进货也得银钱做启动资金。

所以耿九尘是真的把燕西昭的家底都给掏空了,不光补上了军饷,还给流民借钱。每次看到自己空空如也的库房,燕西昭就十分想哭,想说他崽卖爷田不心疼,不是自己的钱扔起来跟打水漂似的没完了。

可回头一看楚逸,燕西昭就怂了,跑了。

谁叫人家背后有人,自己没有呢?

任燕西昭如何吐槽,楚逸倒是觉得耿九尘一点儿也没做错。

尤其是从生意人的角度来看,他给流民和手艺人借钱,让他们有本钱摆摊卖货,给士兵们发饷银让他们有钱买东西,这一买一卖之间,士兵的钱到了摊贩手里,再转回来还给他,加上利息和税钱,他等于赚了两层之后,再继续发给士兵们下一次饷银和奖金。

如此循环往复,钱生钱,比放在库房里看着那些铜钱生锈不知好多。

更何况,就算没有那些利钱和税钱,百姓能够安生地在这里做生意,养家活口,就无需他们继续发粮赈济,也省下了不少钱。

如果这是打水漂的话,九哥打的水漂儿,还真是跟一般人截然不同。

走到近前,正好看到一个摊主正在捞豆皮儿。他面前的大锅里煮着豆浆,热腾腾的蒸汽冒上去,连人的脸面都看不大清楚,却依然能闻到那股浓浓的豆香味儿。那人手里拿着根长长的细竹筷,锅台上还有个竹制的两层架子,上面一层正晾着两张豆皮,而他则牢牢地盯着锅里的豆浆,看到上面一层浮起薄薄的豆皮时,立刻将手中的竹筷从豆皮下面穿过,十分麻利地拎起来往那竹架子上一搭,等上面的水沥干了,就是张最新鲜的豆皮。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