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称帝(64)

作者:辛宸 阅读记录

孟兴远苦笑着摇头说道:“微臣已经表明立场,又岂会留他。只是他这一去,那我们和南安之间的所有交易只怕都要停滞了。”

“不怕。”耿九尘笃定地说道:“若是以前的大安,或许还有那个底气断绝商路,自力更生。可现在的南安,孟院长可知,有多少人在跟我们做生意?”

“这……”孟兴远摇摇头,他虽然一开始曾经帮助耿九尘起草过招商文书和合作契书,后来因为文笔太优美高深,反而被耿九尘打回去,让楚逸另外写了篇浅白易懂的文书,推行下去。

后来耿九尘说他更适合公文和朝政事务,就将他安排在府衙处理日常政务,这些与商户打交道的事,都交给了楚逸,哪怕后来楚逸被关在学院里读书时,那些招商策略还是按照当初他定下的规矩在执行。

只是孟兴远却不知,那些所谓由楚逸制定出来的招商策略和相关文件中,有多少是耿九尘拿出来的。

而那些基础的学院之中,除了教授四书五经之外,还教人算术记账,各种手工杂艺,五行八作,几乎不论男女老幼,想学手艺的都能去学,有本事的也都能去教,只要学出来点本事的,最终都能由学院安排工作。

这些速成的工匠和账房的最终去处,就是各种新开办的工坊和商行。

这一切都是在南方豪商们的热情投资下开展起来的,短短两三年间,在北方设立工坊和开办商行的豪商,占到了江南世家和豪商的九成以上。剩下的那一成也不是不想来,而是来晚了找不到合适的进入点。

当初的招商政策,给予了豪商们大量的优惠,加上人工的优势,让他们将工坊和商行都落户在了耿九尘的辖区内,而不是在江南。

如果现在南安和大华翻脸,断绝通商往来,那么要吃亏的绝不是耿九尘,而是这些江南豪商以及他们背后的世家利益。

孟兴远听他这么一说,心中悚然而惊,不得不佩服。

就连他在内,原本也只当耿九尘是个有勇无谋的异人,虽然有一身本事,也是个心怀天下的侠客,却并不是个善于权谋的政客。那样毫不吝啬地将国库收入都流水般花在了兴办工坊和军械厂上,还给百姓修建了暖房过冬,官方出粮种出农具让百姓去开荒种地,按人头分配土地……这些在南安士子和朝廷君臣看来绝无可能的“善举”,虽然能收买民心,但绝不是长久之计。

可谁能想到,他这看似败家似的举动,背后竟然埋藏着这般深意。

他这哪里是招商,根本是绑架了南安那些世家豪绅在自己的战船上,他们当初投入的越多,看似丰厚的利润背后,前提是两国相安无事,甚至是大华吞并大安,而绝非大安吞并大华。

因为只有在耿九尘的治下,才能有这样优渥的政策让他们经营和发财,若是换了在南安任何一个城市,哪怕是在都城之中,兴办这样的工坊,做这样大的买卖,各个衙门口和行会,都不知要从上面扒下多少层皮来,哪里会有这里的利润。

商人逐利,尤其是厚利。

现在若是南安突然说是跟大华断绝往来,切断商道,第一个要疯的,绝不是耿九尘。

甚至耿九尘还可以乐得见南安封锁商路,和大华反目,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将那些南安商人名下的工坊商行酒楼统统收归国有,还省了他一番心血,不用自己再从头做起了。

要不然,都让他自己投钱从头做起的话,哪里有现在的效率。

毕竟,南安那些商人们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什么东西都不缺,只要提供了技术和图纸,建设起来的速度,绝对不用他来操心。

那些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绝对超过了任何事物。眼看着这里的遍地黄金不捡,绝对不是他们的作风。

从一开始来的那些粮商,到后来的茶商和布商,一个个来了都舍不得走了。

这里不光有各种他们闻所未闻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还都开放任由他们买卖,唯一的要求是工坊必须建在本地,因为这些技术已经教授给当地的流民和工人,开办工坊是为了解决他们的就业和民生问题。否则耿九尘也不会轻易拿出这些秘方和图纸卖给他们。

当时孟兴远还曾经劝过他,不要开放这些技术授权,这些商人嘴上答应的好,难保他们不会回江南开厂,这样技术就会流传到江南去,跟他们形成竞争。

耿九尘却满不在乎地说,这本就是为了解决眼前的民生危机,先得让他手下的士兵和百姓们吃饱,才能谈到将来。至于那些技术,只是最基本的技术,以后学子们学得多了自然会不断改进,他们的技术从来不怕人学,只怕人知道的少,传播不出去。

现在孟兴远终于明白,从那时开始,所谓的免费,所谓的合作,就是一个坑,一个精心编织的罗网。

从一开始,耿九尘就打算是利用那些商人的钱和人手,来打造他的帝国。

到现在,图穷匕见,水落石出,如果南安翻脸,那么双方敌对的情况下,那些南安商人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留在南安,北方的基业便拱手送给了耿九尘,让他不费一文得到这些工坊和商行。二是投靠大华,彻底背叛南安。

孟兴远几乎能够想象得出,那些人,会做怎样的选择。就跟他一样,若是在从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南安,那是他们几代尊奉的正统皇室,而非东燕北周这样的蛮族之国。可现在执掌北方实权的是耿九尘,他是汉民中的草根出身,最终却比任何一个知书识礼的君子更懂得安民济世。也只有他,才真正能让天下百姓吃饱穿暖,过上太平安生的日子。

那种天下一统,太平盛世的理想,是刻在骨子里的文人浪漫,孟兴远原以为那只能是一个梦想,就算能回归南安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却被耿九尘这样轻轻松松地摆在了面前,让他如何能不折服称臣?

“王爷深谋远虑,实非微臣所能及,微臣惭愧。”

耿九尘笑了笑,伸手将他扶起来,说道:“孟院长只是跟我所擅长的方向不同,论起处理政务,制定刑罚条律,我就远不如你。尤其是以后还要继续办学开科取仕,少不了要孟院长你费心,至于以前的事,不提也罢!”

孟兴远见他并不计较自己先前极力劝他归附南安之事,反而托付以重任,不由感激得热泪盈眶,当即再次下拜,无比郑重地说道:“老臣遵旨!”

从孟兴远彻底臣服,不再坚持归附南安之后,北方的文臣武将们也终于统一了思想,正式改弦易辙,耿九尘于燕京立国称帝,昭告天下,定国号为“华”,以大华自称,并九州八荒,开始了一统天下之举。

南安一开始的确朝廷君臣震怒,发檄文讨伐耿九尘,压根没人搭理。准备派兵过江进攻,却无人领命。

到这个时候,南安皇帝才赫然发现,因为耿九尘在北方扛住了东燕和北周的兵马后,南安的军备日渐荒废,吃空饷的比比皆是。

当时那些文臣武将想着反正都有北方那个耿憨憨去打仗,又不用他们出兵出钱,自然都往死命里捞钱。

本就靠着那些豪商才能够赎回平安的朝廷,从上到下都弥漫着金钱的铜臭味,有这种举动一点儿也不稀奇。

若是在太平日子里,他们捞也就捞了,那些兵跑也就跑了。

可到了眼下北方一统,对他们虎视眈眈的时候,南安君臣这才开始着慌。

先前两国边境的开放,南安的军中等级森严,层层剥削,底层的军户早已苦不堪言,反正上峰都是吃空饷不训练的,那么少几个人也看不出来,层层吃下去,最下面拿不到饷银的士兵就不干了。短短两年时间,边境上原本号称有百万边军守卫,到了这会儿,花名册上空留百万之名,而实际上已是十不存一。

更可怕的是,这些士兵逃亡之后,并不敢回南安故乡,而是逃去了北方。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