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田娇娘(217)

作者:一一年 阅读记录

城里的菜确实不贵,大部分人家自给自足,院子里前门后门都能种一些,特别是现在米价大涨,原本没有菜地的人家现在也不买菜了,省着钱买米粮。

沈婆子也不是完全不懂行情的,冷冷道:“人家菜都舍不得买,还能舍得买你的咸菜,当个大八宝!”

王氏沉了脸,她贴钱忙里忙外的,赚了钱难道她一个人吃?晓得婆婆还是因为之前被子的事给她脸色瞧,她不欲和对方再起争执,耐着性子说:“我就腌了这么些,等腌好了,准备去那些大户人家问问,旁人吃不起,他们总是吃得起的。”

牵扯到做生意的事,何氏向来觉得王氏的运气好,忙从屋里出来接了话茬说:“娘,咱大嫂啥时候吃过亏,做的买卖都是一本万利的。现在城门大关,大户人家吃不着旁的,买咸菜尝尝鲜也不是不可能。这禹城多大啊,东卖一点西卖一点,我觉着大嫂还腌少了……”

“快行了吧你,”沈婆子瞪眼,阴阳怪气的刺刮她,“咋哪都有你的事,你既觉得好,拿钱去买来腌,光卖嘴有啥用!”别当她不知道,现在家里最有钱的就是老二媳妇,一文钱都舍不得拿出来,还在这里卖嘴。

何氏尖了嗓子喊:“我哪有钱,我要有钱,我早给大明买肉包子吃去了!娘刺我做啥,我不过就是觉得这买卖能做,难不成坐在家里等天上掉米撒钱啊。”她说完朝王氏挤挤眼睛,突然一拍大腿,“哎呦,大明还在炕上呢,别又掉下来。”

有了何氏这一打岔,腌菜的事,沈婆子没再闲话,偶尔还提点两句,比如说她今儿从哪条街上过,看见谁家门口蹲着小摊贩,这样的一看就是家里头富裕的,改天又说她去了哪,听见里头有杀猪宰羊的声音,总之就是把东南面这一块的大户人家都访了个遍。

王氏心里的气早过去了,知道婆婆也是担心家里钱粮接不上,好声好气的受了沈婆子的好意,沈婆子这才给了笑脸。

……

寒冬腊月,沈老头他们砍的柴根本支撑不到早上,每每半夜就被冻醒了,大人还好,孩子懂什么,睡不着就使劲哭,小陈氏就整夜整夜抱着春晖睡。何氏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娘,对小娃子早没了耐心,加上春武还在一旁乱嚷乱叫,何氏哄哄见哄不住就丢在一边,哭累了自然就睡了。

她丢开了手,可苦了隔壁的沈成才,他甚至有些后悔当初没听媳妇的住东头去,现在再想换回来,他自己都拉不下那个脸。

不谈柴火,粮食还有一石左右,省着点还能坚持半个多月。沈老头每天都在愁,接下来的日子咋过,沈成才倒是习惯了,每天砍完柴后就闷在屋子补觉。

随着粮食一天天减少,沈老头的嘴上急出了一圈燎泡,在家里听着孩子哭闹更是心烦意乱,他和沈婆子招呼了一声,背着手出门了。

路上遇到朱牙侩,攀谈了两句,朱金荣告诉他,南门外的灾民已被驱赶,因为南方的疫病遏制不住,朝廷下令对所有和疫病病人接触过的人全都斩杀。其他没病的人家搬入县镇,隔绝起来,派发灾粮,但每天都要被盘查,一经发现生病者,全家都得死。

沈老头听了唏嘘不已,也没问那些人被驱赶到哪了,一面庆幸他们进了城,一面又担心起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出嫁的闺女来。

朱金荣瞧着沈老头神色黯然,不便多聊,告辞道:“老丈,日子总要过的,我还有事,先走一步。”

沈老头也没了闲逛的兴致,走到东门口,突然看到一群人围着城门前的一块告示。他挤进去看,旁边一人瞧他念念有词,用手肘戳他问,“老丈,上头说的啥?”

沈老头也不全认得,连蒙带猜的说:“好像是说五日后,城门解禁?也可能……”

这是好事啊!

接下来的话,旁边那人都没听真切,就忙着从人群里挤出去,兴匆匆的回去,好把这个消息跟家里人说。其他围观的人听见他俩的对话,捉住沈老头不停地问:“瞧真切了吗,真这么说的,要解禁了?那说没说去打仗的人何时回来?疫病是不是过去了?”

沈老头好容易自救出来,忙不迭的往家跑,生怕再被捉住,不过想到城门解禁,到底是喜事一状,说不定再等等就可以回家乡去了。

禹城再好再繁华,也不抵家好,家里有房有田,心里头才踏实。

沈老头回去一说,沈婆子掰了掰手指头,“五天后,不正是年三十吗?”但瞧着现在家徒四壁的样子,沈婆子也歇了热闹的心思。

倒是秦氏去买了红纸回来,让沈成才写了副对子,还夸赞他写了一手好字,说读书人就是好,到哪都饿不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