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记事(双重生)(3)

作者:青桥细雨 阅读记录

“可别,仔细手。”一旁的李妍忙放下茶盏温声劝慰。连姐儿平日子和她的关系要好过其他人三分,如今说嫁就嫁的,她心里也难受,但这样抱怨的话姝姐儿能言,她却不能说出口。二太太何氏只一子一女,女儿便是口含埋怨的李姝,另一便是被棒打鸳鸯的李康宁,她则是府上二老爷李自仁妾室秦氏所出。

李婠心中暗想,依梦中情形,连姐儿所嫁中下县尉三子在学业、官场并无建树,临到头也只是个县丞,但为人中正,爱重妻儿,人品上佳,是个极好的丈夫人选,且连姐儿婆母和善,家风也清明,十分美满。遂并不言语。

李嫦顺着她劝慰了两句。只一直不怎么开口的李娟轻轻地说道:“照我说,这原本就不对的。自古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如此本就惹人诟病,这事儿从根子上就歪了,岂能结出好果?现宁哥儿与程家大房次女许下婚事,才是去邪归正了。”娟姐儿姨娘康氏乃秀才之女,为人恪守本分,礼节大过天,是一等一的规矩人,她教养子女便也如此,平日里也读的也是些《女戒》《女训》的书。

李姝听后也反驳不出来,可这话听着却让她心理难受。她看了眼李妍,见她低眉不语,怕是默认,心里又一阵不适。就在此时,只听李婠直言道:“这事儿我也不敢擅言对错是非,不过想评上几句。一则圣人亦有七情六欲,连姐儿宁哥儿两人虽情丝暗许,但也发乎于情,止乎于理,并未做甚不堪之事,怎会惹人诟病?二则,只听冰人三言两语,只看小像几笔,岂能真正知晓对方人品相貌?此等盲婚哑嫁,说成是去邪归正,我亦不敢苟同。”

“小妹好厉的嘴,说是不敢善言对错,但句句都是歪理。但你须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古以来便是如此。”李娟皱眉说道。

“呵,自古?自古如此,便对吗?我所言,哪句不是理?既然是理,为何世人不尊理?”

“罢了罢了,你们两人怎么又拌起嘴来了,仔细伤了姐妹和气。”李嫦出声打断,“事既已成定局,多说无益,多说无益……”

就在此时,外屋下人拿着长杆挂起竹灯,冬清进屋不敢打扰,远远地行了一礼,左手拿着一红烛,右手作捧心状护在火苗旁,待得了应许后,往四角铜制花纹灯座处点亮了灯芯,又把祥云镂空灯罩盖上,复默默行礼下去了。

李嫦方觉天色已晚,朝着李娟、李姝、李妍三人方向说道:“时辰也不早了,明日十五还要早起去向老太太请安,我们便先回,留小妹好生休息才是。”其余三人点头应是。

三人走后,李婠又听了夏菱回禀,处理了院中些许杂事,便入睡了。

第二日,天才蒙蒙亮,鸡鸣未过三声,隔间外小床上的夏菱轻手轻脚的起来,披了外衣,手脚麻利的打理好自己,点了灯去唤李婠起床。

门外站着秋灵、冬清以及瑞珠、绿阑、趣儿等大大小小四五个丫鬟,或是捧青盐、清茶,或者捧面巾、铜盆等事物,待开了门,秋灵、冬清两人进去,三人各司其职,动作麻利,整理内务,伺候主子刷牙洗脸,穿衣打扮。李婠夜里梦多,天又太热,早上醒来脸色不好,遂道:“胭脂涂深些,那什劳子粉就不必了。”

不多时,李婠打扮妥当,去了膳厅。几个丫鬟捧着食盒鱼贯而入,布菜摆桌。早膳不多但格外精致,几个小巧的豆腐皮包子,并莲叶羹和几样小菜,和一碗鸡汤。李婠略微用了些就带着春慧、秋灵去了上房。

李婠前脚刚出了院子,夏菱后脚就和冬清抱怨道:“府上份例事物好生敷衍,前两日领的紫粉格外浮,一点都不贴面,难怪姑娘不爱用。”冬清点点头,“你说得是。”夏菱看她煞有其事的点头,以为有甚话要说,等了半天,又不见她言语,顿时气结,收拾完了就撇下她和别人唠嗑去了。

话分两头,这边李婠看日头尚早,便从花园子穿过,朝西南方就抄手游廊去上房。

在游廊时,对面好几个丫鬟婆子并一个小厮众心捧月护着一个年轻公子走来。只见他身穿了件绛红吉祥锦袍,腰间系着青色纹锦带,体型挺拔,眉目清正,一派好风姿相貌。那人也看到对面之人,停下脚步:“小妹有礼。”

“大哥哥有礼。”李婠回了一礼。双方下人也各自见礼。

“大哥哥可是从上房回?”

“正是。”

“倒是我晚了,本来起得早,只是在园子里耽误了些时辰。”

“倒也不晚,众姐妹都没聚齐,只是我今儿个学里有课,所以早些。”李康荣提到“学里有课”时颇为含糊,语气有些不自然。

李婠只当未觉,两人各自说了两句家常话,就各自离去。

第3章

穿过垂花门,一小丫鬟边打帘,边高声说道:“六姑娘来了。”一灰绿缎袄方脸婆子连忙迎上前来,“老太太她们正说着姑娘呢,姑娘就到了。”这婆子姓夏,是打小伺候府上老太太的,从顾家到了李府,家里的小姐少爷都会给几分尊重,李婠遂微点头问好,“嬷嬷安好。”“诶,好、好。”周嬷嬷一边笑着一边把李婠往引。

两人穿过报厦到了正厅,只见一老太太身着深紫菊纹锦软缎,手拿一串佛珠坐在软榻上,脊梁挺直,面带严肃,不苟言笑。厅堂之上,左垂首大太太季氏、二太太何氏二人,右垂首李嫦、李娟、李研三姐妹依次落座,李婠先朝祖母行礼后,一一拜见过去。

方落座,便听季夫人说道:“六丫头这身倒不若平时打扮。”“可不是,素雅了些,不过这样打扮看着倒是长大了。”周嬷嬷也在一旁帮腔。

上首的老太太也把目光转过来片刻,而后说道:“是有了些变化,不过还是一团孩子气。”李嫦笑着开口:“变化的可不止穿着,小妹同我们姐妹念学堂时身量最矮,现也抽条了。”其他姐妹提到学堂之事均说笑起来,只左边季夫人、何夫人两人笑容勉强。

究其缘故,就不得不提几年前一桩趣事。

故李宗显老太爷与顾李氏有五子一女。长子李自成、娶妻季氏,育有李婵、李嫦、李娟、李康荣姐弟四人,其中李婵远嫁京城,李娟为庶出。次子李自仁,娶妻何氏,育有李妍、李姝、李康宁三人,李妍为庶出。三子李自德,娶妻朱氏,有一女便是李婠,只二人早年逝世,另外,四子李自新与一女李自秀一个外放做官,一个嫁去外地,暂不多叙。

只说李家第三代虽子嗣繁盛,但只得李康荣、李康宁两个哥儿,女子众多,遂在启蒙时并未请闺塾师,而是在家中组了家学,请了梁州一落第秀才启蒙教导。两子至十岁左右,梁州大儒王启欲收门徒,李府欣然前往。王启为昔年三甲,才高八斗,在朝廷上因党派之争落败,辞官回乡,欲相效仿圣人,开坛讲学。

这日,李府送二子前脚刚走,李婠在后作男童打扮,自行驱车到了王家。此时王家角门来拜师者络绎不绝,李婠自称李府三子李康君,因事来迟,未与兄长一道,遂独自前来,门房看她打扮富贵,便放行了。

到厅前,一老者居上座,众小郎站在厅中,外面围着不少婆子下人。又过片刻,待人来齐,几个小厮上前摆上数张小案,上各有笔墨纸砚,众人虽有不解,但行礼后一一落座。

“答案写在纸上即可。”王启抚须,开口考校,他出题随性而为,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幼学琼林》《千家诗》再到《古文观止》《增广贤文》,四书五经,农书工书,正史野史均有涉及。而后或是让人画一副花鸟画,写一首边塞诗,或叫人写写读书之道,算算九章算术。日头西落时,考校方罢。

众人都去歇息时,王启接过答卷,验看起来。其中几份笔迹端正,言之有物,作答上佳,遂把这几人叫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