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卷白云:女翻译与王维+番外(35)

作者:青溪客 阅读记录

但查了几个月,终究还是摸索出了一些东西。

“她姓康。”

第22章 歌哭悲欢城市间

这话乍听之下,像是一句废话。

我迷惑道:“康……怎么了?”康国是西边那几个粟特小国中最大的,因此康是昭武九姓之首,并非罕见姓氏。

“六州胡叛乱首领康待宾及其余党康愿子都姓康。”

“六州胡?”我久在典客署中厮混,对边疆史颇有些了解,闻言脑中立刻串起了两条线索,惊得倒吸一口冷气。大量来自东突厥汗国内部的突厥人与粟特人归顺唐朝后,被安置在灵州、夏州南境的丽州、含州、塞州等六个州,这几个州便称为六胡州,以唐朝官员为刺史,这些胡人则被概括称作六州胡。十一年前,兰池州的粟特人康待宾与安慕容、何黑奴、石神奴等人反叛,率众七万,意欲北投突厥毗伽可汗。唐军将领率兵征讨,只两月就将康待宾捉住,送到长安。皇帝下令将康待宾腰斩,命在京的四夷使节都去观刑。之后叛军迅速拥立了康待宾的余党康愿子,继续与唐军周旋,又经过了一段时间,六州胡叛乱才被彻底平定。

而当时擒获康待宾,将其送到长安的唐军将领,就是时任兵部尚书的王晙。

裴公把几张纸摆在我面前,我飞快阅毕,颤抖着声音道:“她是六胡州的人,甚至混进了鸿胪寺……她是康待宾的亲眷吗?”

“康待宾是有一个女儿,但不知康九娘是不是。”裴公捋着颏下长须,“王尚书当年在兰池州杀了三万五千胡人。若这三万五千人里,有一些人的儿女活了下来,矢志复仇,也不足为奇。”

我想起什么:“那另一个女子呢?”

“没有消息。”裴公轻声一叹。

过了许久,我才慢慢梳理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当然,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由罢了。

康九娘的确是六胡州叛乱的余党。她不知用了什么法子,混进了鸿胪寺,又偶然发现我和裴家有关系——也许就是在最开始裴皋和崔颢送我去典客署的时候。然后,她状若无意地接近我,请求我带她一起去王晙的家里,因为王晙治家很严,她和同伙没法轻易混进他的宅子里。那一日王七郎出言无状,说不定也和她的同伙有关:少年人容易叛逆,经人挑拨,便随意对自己瞧不起的相亲对象无礼,其实也不是稀罕事。王夫人责斥孙儿,又花了一阵子赔礼道歉,我们在王家待的时间,就顺理成章地延长了,正好便于康九娘踩点。几天后,她和同伙谋杀了王晙,随即消失。

但我想不通的是:王晙如果是被刺杀的,为什么他又命令儿子不得追查刺客?

王家也果真没有声张。据裴公说,王珽也很为难,一方面他身为人子,父亲死得可疑,他不能坐视,但另一方面,王晙带兵近二十年,一向言出如山、有令必行,身死而余威犹在,王珽不敢不遵父亲遗命,且王晙一生勇毅,死后得到的谥号亦是级别很高的“忠烈”,若被人发现他是死于刺客之手,且那刺客还是女子,实在堕了他的威名,王珽也不愿见到这种情形。

而裴公也没有将康九娘的事禀报皇帝,理由么,我多少能猜到一些:李隆基作为君主,猜忌之心不弱,他一旦知道六胡州叛党混进了皇城,又因裴家的关系而得以摸进王晙家里报了仇,朝堂上肯定要有很多人受到牵连,裴家也可能会被重责。裴公虽是忠直之士,却更是个有成算的实干家和政治家,又在意家族荣耀,不会为了自我感动,而去作无谓的牺牲。

不宣扬归不宣扬,考虑到皇帝和朝廷的安全,裴公说动了鸿胪寺卿,给鸿胪寺里的胡人们来了一通大清洗。典客署首当其冲,胡人译语全部被查了个底朝天,只留下背景毫无疑点、居于长安洛阳至少已有三代的人,女子们也尽被赶走了。短时间内,没人替他们跑腿了。

我也回了家。

很难形容我的懊丧:交友不慎,给裴家惹了麻烦。至于康九娘,我被她利用,固然不开心,但,就像裴公说的,有三万五千人被杀,那么,有几个人的儿女来寻仇,不是很正常吗?那日在天津桥上,她说的那番话也许是假话,但那种痛楚……不像是假的。

我闷闷不乐地在家待了两旬有余,每天除了练字就是试着翻译唐人的诗歌。裴夫人赶我出门:“阿妍不必自责了!若说有错,鸿胪寺的人没有弄清她的家世,他们的过错岂不是更大?你带她去王家,也禀告了我和你父亲,我们一时失察,岂不是也有错?下个月,圣人便要离了东都,去往潞州和北都,又要在汾阴祀后土,朝廷百官都得随圣人的车驾动身。可你这些时日,还不曾在东都好生游赏一番罢?龙门山的奉先寺,有一尊卢舍那佛,你去看了吗?那里还有褚遂良书丹的碑石,气势开张,你喜爱书法,不去吗?”

起个大早,一路向南,从定鼎门出城再走二十里,正午时分到了龙门山。盛唐时代的龙门石窟,彩漆金碧尚未剥落、石像未经分毫损毁的龙门石窟——果然是该来的。这是独属于唐人和穿越者的福利。

伊水两岸分别是香山和龙门山,隔水相对一如门阙,故而此地向有“伊阙”之名。石窟分布在河两岸,卢舍那大佛所在的奉先寺,就在水西的崖壁上。秋阳的光辉从伊水上方高高地投过来,洒在大佛身上,融入佛身金粉颜色之中,形成一种既庄严华贵,又不过分闪亮刺眼的颜色,让人一见便生出平静的欢喜。佛像的笑意温和含蓄,有距离感,亦有亲近感,我在佛像前左右晃了两圈,仰视大佛,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那笑容都神秘如前,含蓄不改。我不信佛,也没有打算信佛,但此时此刻,面前是神情慈柔的大佛,背后是静默流去的伊水,头顶是高远明净的秋空,似乎生命也就能一直这样,在报身佛的注视之中,静谧下去,安好下去,直到……

“小娘子,能否让一让?”

这个时代又不能拍照,怎么还有人要占最佳位置?我转身,几步开外站着一个女郎和两个侍婢。那个女郎穿着缭绫衫子和泥金红罗裙,颈间戴着璎珞,通身富贵气息,容貌却是那种楚楚可怜式的美貌。说话的是侍婢之一,态度客气冷淡:“我家女郎想看佛像的背光。”

我不自觉地微一蹙眉。这个女郎我见过。

大约是误解了我的犹豫,侍婢又解释道:“我家女郎喜爱作画,这尊佛像的背光雕刻精美,女郎有意仔细观摩研判。”

我扫了一眼佛像背后层层延展的火焰纹。这尊卢舍那大佛的衣纹简洁质朴,佛身后的光焰便雕得格外华美细致,可能确实值得画家们学习。好罢,唐代没有相机,但作画嘛,四舍五入也就等于照相了,给她让一让好了。

我默不作声地退开几尺,心头微微不快。这个女郎想叫我让开,却全程都是令她的侍婢来交涉,仿佛不屑跟我说话似的,实在有些没礼貌……算了,两京权贵太多,惹不起惹不起。有时候我也真想像21世纪那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似的,逃离长安洛阳,去凉州也好,去朔方也好——去朔方看看后来被称作云冈石窟的武州山石窟。唐代的龙门这样美,那么唐代的云冈,又该比后世美多少倍?要不,回一趟我真正的家乡北京,这个年代的幽州……

我胡思乱想着。然而女郎莲步轻移,经过我身边时,却竟然出声了:“小娘子,我好像见过你。”

她的声音柔婉又轻灵,语调也很轻柔,但不知怎么,我就是发自内心地不喜欢她。于是,我假笑道:“是吗?”

女郎垂眸,目光扫过我脚上的高头锦履。我浑身上下最值钱的便是裴夫人叫人给我做的这双红地宝相花锦履,亏她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她没画眉毛,只眼角涂了一抹浅红,眉眼盈盈处,越发显得娇怯怯的:“我喜欢作画,经常去寺里观赏揣摩诸位前辈名家所作的壁画。你是不是去过西京的慈恩寺?我仿佛在大殿东廊见过你。”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