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卧美人膝(418)

“咦?”邹县令惊讶了一声。

江先生解释道:“直说教匪,怕现在就有人要跑了。说灾民么,百姓会安心些。”教匪都是红眉毛绿眼睛拿刀的,灾民都是面黄肌瘦芦柴棒似的拿着锄头木棍的,这心理压力是完全不同的。

邹县令一挑大拇指:“高!”

既然有灾民为盗,那么加高城墙、加强警戒、征集乡勇、管理粮食……都统统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才闹完蝗虫,地里庄稼也不用管了,大家都躲起来就好了嘛!都不用担心庄稼长成了给教匪当口粮,真是谢谢蝗虫了!

教匪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以大众对教匪的厌恶,不是逼急了,谁也不会跟着教匪走不是?

邹县令原本是想将家眷送走的,至少,将儿子给送出去,对吧?见眼前这个样子,又改了主意,让家里人该干什么干什么,只有一样——不许浪费粮食。而后该忽悠百姓的忽悠百姓,该对士绅说假话的时候也不含糊。

谢麟又向寺庙、道观提出要求,要他们收容部分灾民,寺、观无不应允。

下面的人不明白,谢麟心里清楚,现在就看朝廷和教匪哪一个先到了。依常理推测,教匪乍拿下了这么大的地方,无论是扩军还是准备粮草都需要时间,但是,如果对手是释空的话,还真不好讲他下一步要做什么。

谢麟最担心的,无过于教匪来得太快,又或者教匪的消息来得太快。不出十日,已有零星传言——又闹弥勒教了,打灾区逃出来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些颇有家财、乃至于有秀才、举人头衔的,逃出来便要见当地官长陈情。消息越来越捂不住了。

这些人对谢麟唯一的用处就是,终于确定了这次闹的就是弥勒教、教匪的头子依旧是释空这个一点也不好的消息。以及,大家怀疑的圆信,他也是教匪。又带来了几个教匪头目的名字,仅此而已。

便在这此,枢府的命令下到了夏偏将的手里,比谢麟接到政事堂的公文还要早上一天。

不许主动出击,原地待命,等候齐王。

第144章 真的是他

再讨厌齐王的人也不能否认他在军事上的天份, 就如同无论朝廷如何鄙夷教匪也无法无视释空一样。

齐王是主动请缨奔赴前线的, 吴太后不舍得小儿子再赴险, 国家大事上却没人听她的意见了。

“越早赶过去越好,”这是齐王的判断,“今时不同往日, 再迟一迟, 情势会比当年还要糟。”

政事堂里几位丞相执政多年,哪怕以前是连只鸡都没杀过的书生,现在也懂了一些军事的常识, 听齐王说了原因就知道他是对的。一则是地势,没有地势的阻挡,弥勒教以有心算无心,扩张的速度会非常快!二则是灾情, 经验告诉他们,每逢这个时候, 正是士庶迷信得最厉害的时候。盛世的宗教, 多了几分优雅,是打发时间用的,此时的宗教却足以致命。百姓六神无主,谁先站出来, 他们就最先信谁。至于可靠不可靠, 都是以后的事情了。只要此时信了,就是朝廷的大麻烦。

李丞相阴着脸:“诸位不要忘了还有玩忽职守的那几个,谢麟屡次上书报急, 他们却在攻讦谢麟。这样的东西,谁敢信他们爱民如子呢?教匪但凡长个脑子,说一句‘杀贪官’,饿昏了头的蠢材就会云集响应的。”

此时凑到御前的都不是傻瓜,枢密使接口道:“前番匪首释空不知所踪,今次若还是他主持,恐怕教匪行进会比齐王殿下预料的还要快些。”

“不止,”燕丞相也想了起来,“谢麟的上疏,蝗灾不是源自邬州!则来处灾情必然更重!聚了这些人,粮草从哪里来?必要劫掠!他们还会走得更快,且会向富庶之地去!”

这样的话,邬州只要守住几天,反而是个安全的地方了——它也受灾了,只要看到秃山秃水,教匪必得转向。

情势情急,皇帝也没了在这个时候还要再锻炼新人的心情,沉吟片刻,问齐王:“你要多少人,多久能赶到?”

齐王躬身:“至多三千,再多就来不及了。”从调兵到辎重再到行军,人数越多拖的时间越长。等准备好大军,黄花菜都凉了。

太子问道:“这……恐怕不够吧?”

齐王点点头,走到舆地图前,抬手一指:“我去这里!周边这几处都是屯兵处,带上令符,调他们。比从京师或南方抽调来得快些。只是辎重……”

皇帝果断地说:“这个不须你担心,许你调地方府库、常平仓应急!”说着望向丞相们。

几位丞相一齐答道:“臣等必竭尽所能。”前面先应急,他们在后面紧跟着就调着物资跟上。史垣跟在丞相们后面,更是已经算起了账,不算受灾的几地,其他地方的库存若干,能顶多久,在八月前调齐了粮草补足即可,等等等等。

上一篇:江湖遍地是土豪 下一篇:伴君

我想吃肉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