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边关搞建设(107)

作者:炼意 阅读记录

“也就是说,没有这个手令就不能进入互市跟外族交易是吧?”

边城的互市自然不是针对蛮族设立的,而是面对的西域各国的商队,一些丝绸,瓷器,茶叶等等,能卖出一两货一两金的价格。

“自然是。”牛三郎抢了话,跟着就眯起了眼,“阿君不是想打这手令的主意吧?我跟你说,不成的。互市虽然是地方自管,但是手令的签发却是州府长官在负责。就算要收孝敬钱,也落不到县衙头上。”

再说这孝敬钱一般都是府尹自己荷包吞了,最多分点散碎的给手下,怎么也归不入县库中。

“朝廷管的互市也只是几种贵重属类,其他的也要管?”

“那倒不是,只是互市里面交易的东西是有限定的,如果不入市,那该如何操作?”

“知道为什么我建议一定要先在城里修建那两处市集吗?”陶倚君笑道,“市集除了可以让百姓进行交易外,其实还能提供货物信息给无法携带货品入城的商贾们进行交易。”

这其实就是大宗货物交易所,只不过是依托在互市开设之后才能进行的。

“进入大宗货物交易处,需得交纳保证金,并由县衙派人进行监督。凡是在县衙监督下进行的交易,如果有后续货物问题,县衙会出面帮商人处理,但这不是免费的,一宗交易县衙需得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这笔钱必须入府库。”这就是最原始的担保交易,第三方就是县衙。

“县衙在收取保证金的时候,必须验证商户的资格,主事者的户籍所在,既往交易凭证,凡是能证明他良民身份和信用的都可以提交,县衙可以根据对方提交的凭证来给商贾划分信用等级,最高等的收取最低保证金,以此来递增。凡是不肯交纳保证金的,不可进入交易处。而凡是私下进行的交易,出了问题县衙一概不负责。”

“这不是要很多人来办?”

“正好啊,今年又是换防的一年,若是有兵士不肯回乡的,不妨成立一个组织,然后与县衙签订契约,受雇与县衙做大宗交易的安保和监督等事务。他们有一身的力气,又是上过战场的,身带煞气,肯定那些地痞流氓不敢轻易来犯。这正好让那些大商贾看看县衙提供的安全保障如何有效。”

牛三郎听完眼睛都泛光了,一击掌大吼一声:“妙啊!”

他年年过来查账,也跟很多商贾有往来,交易都靠诚信和掌事者的眼光,即便如此,每年上当受骗倾家荡产的不在少数。如果县衙愿意提供担保和后续的保障,只需要缴纳一定担保金,相信很多商贾都会接受。只是这担保金要如何收取,收取数额如何定夺,就需要县令去头痛了。

“此法甚妙。”霍桐也点头称赞,但是他却觉得这件事就县令自己是没法定夺的,到时候还得府尹掺和进来。

“可还有良策?”

“还有一个,就是实施的难度可能更高!”

霍桐跟牛三郎相视一眼,冲着陶倚君齐声催到:“快说!”

作者有话要说:我们小区周一有一户家里有人感冒,然后去看病,如实说了一月三号还是四号,见过武汉回来的同学,然后就被带走隔离了。都没有确诊,就闹得沸沸扬扬的,好像马上就要大规模扩散了似的。

人家今天专门发业主群辟谣,说只是谨慎起见隔离了,现在已经确定没有感染,就是普通感冒,已经出具了解除隔离的通知,但是还有人在业主群里骂骂咧咧说他们要害人。其实人家自政府宣布后,就很主动的居家隔离,生活物资都是在物业APP上下单,让物业送到家门外的,也在社区进行了等级,一家人二十多天没有出门过,并且离一月见同学的时间已经过了四十来天。

谨慎是好事,但我觉得这些用恶毒的话骂人的人,心里也是足够阴暗的。

第六十四章

“借债?”三郎连声反对, “不可不可,怎么可以借债, 李县令不会同意的。”

“你换个方向想啊, 虽是借债,但是是以地契做抵押, 按照律法给利息, 商贾豪族不亏的。”陶倚君也能明白他们为何这么反对,大家族子弟,涉及到“举债”这个问题, 总会觉得是在丢面子,且有失身份。

“此计还需向州府上报后才可定夺。”霍桐倒不像牛三郎那样排斥这法子, 但他更明白, 若是真要实施此法, 需得皇帝同意才可行事,否则就有私售土地的嫌疑。

“若是此法暂不可施, 那还有一法。”陶倚君让霍桐的亲卫去取来城中地图, 指着他们规划的两处市集道, “县库银钱若是不足, 可先修此处。”

她指着坊市的位置:“坊市虽交于城中富户经营,但地契却需要掌握在官府手中,所以在打好地基之后,便可招商。出资占主位的,可以冠名,如牛市锻造坊, 陶氏织坊等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