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边关搞建设(145)

作者:炼意 阅读记录

这只是个小插曲,而且三脚耧并不是陶倚君做出来的,她只是在春耕那会儿看着农人感叹了一句,转头公输韧就拉着磐蛮和几个识字的郎君一起,找出了陶倚君说的那本农书,再根据现有的两脚耧加工改进,制成了目前陶家农庄和牛家农庄使用的三脚耧。

而作为对比的霍家农庄,因为陶倚君没有嫁过去的缘故,反而不太好管理,也就暂时延续以前的法子了。

除开改进的三脚耧外,陶倚君还引导公输韧他们观察起了犁地的工具,这个时候犁壁已有雏形,但是流行较广的是适合平原耕作的两牛三人的双辕犁,像他们这边多缓坡丘陵,更适合一牛两人的套犁。

除开耕作的用具,陶倚君还主导公输韧他们制作了一台简易的扇车。工作时,将未淘净的粮食倒进木斗,然后一只手摇转风扇,另一只手缓缓地打开调节门,入斗的谷物下落,落下的谷物遇风后,轻轻地,瘪谷和其他杂物从车尾排出,饱满的谷粒从车腋下滑进箩筐里。用它可以把刚从打谷场脱粒或经碾谷后需分糠的粮食淘净。(注1)

至此,基本上农田所需的用具都制作出来了,所需的是改进工具的性能,并将多项单功能的农具融合到一起,使工作效率更加高效简洁,还能解放出更多的人手去照顾农田。

“大将军,洪涝已过,沿岸无忧。”李县令陪着卫大将军沿着河堤走了数百米,往年容易溃堤的地方,今年看上去不再有威胁。

“大娘子想的那个办法果然很好。之前便采用她说的办法,提前将河水分流,又传令于诸漕,使其日夜监控水量,适时开闸放水。前日暴雨倾盆,若是以往,水流湍急又凶猛,早已经扑过了堤坝,那日大娘子亲自带着人去分水闸处守着,七个时辰,水量度过了最高峰,堤坝和分水闸丝毫不损。”

李县令的语调都有些激动得破音了,可他还是克制不住,一张脸笑成一团。

不管什么时候,洪涝灾害都是最伤民的。之前数年河水溃堤造成的损失也是影响小方城发展的主因。他来之后接手了上一任县令未完的工程,当时还有人撺掇他不要搞这个,幸好没头脑发热,这会儿李县令简直把陶倚君当成了仙子转世,谁要说她一句不好,他能拿小本本记下来秋后算账。

“这分水闸可有什么说道?”卫将军站在分水闸的堤坝上,看着形状有些不同的闸口问到。

“据大娘子说,这是她从蜀中李冰太守建堰分水学来的。”至于大娘子什么时候去过蜀中,这一点就不用去追问了,问就是她阿耶教的,难不成你还能去跟她故去的阿耶问个清楚?

这里的分水口肯定没有都江堰那么复杂,那么工程浩大,只是参考了李冰太守的思路,然后找了擅水利的能工巧匠,因地制宜,设计出了这么一个即可分水泄洪,又能放水灌溉的水闸堤坝出来。

有了这个水闸,北岸的支流可以随时泄入大河,南岸需要放水灌溉时,又能保证不断流。还有专人负责梳掏河沙,使其河床增长的速度减慢。

“大娘子怎么会想到做这个的?”午后大家一起去了陶家农庄用膳,卫大将军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其实,最初的时候只不过是因为缺人手。”陶倚君稍微怔了一下,继而苦笑着解释,“那时候我初来乍到,手上的钱不多,能雇佣到的人也不多。可吃穿住都是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挣钱是当务之急,而后提高效率,用最少的人力获得最高的回报,就是我解决当时困境唯一能选择的法子了。”

众人一想,的确如此。受限于手中钱财,自然不能如同其他大家族一样,人手不够就去雇佣,她一分钱扳做两分花,可不就得开源节流?也幸好大娘子是个聪明又能干的,居然被她琢磨出了这么多的法子来,目测皆有奇效。

卫青也就是随口问问,他虽好奇陶倚君这小女郎怎么知道得如此之多,却也知晓有一些人生而知之,或许陶大娘子就是此类人吧。

不管县令和郡守怎么上报,陶倚君反正咬死是她阿耶教的,她阿耶在乡里也是个人缘好,又聪明能干的人,加之陶倚君打小就跟着她阿耶游走乡里,那些人早早就觉得陶家大娘子不简单了,再去询问,也不过是验证了这点而已。

“过些日子,我就要回去了。”卫青对着霍桐和陶倚君笑了笑,“你二人成亲之时我会再来。另外,大郎的婚事如果遇到什么不好解决的,你可去信告知与我,我来想办法解决。”

阿满跟陶翕君两人都同意这门婚事,可现在是阿满的族人有些在闹腾,想要榨取陶家的产业。陶倚君自然是不会让他们如愿,现在亲事就被阻在那一步了。这么些日子来,又在忙收获的事,自然就没有人急着去处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