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边关搞建设(58)

作者:炼意 阅读记录

反正这个问题两方面都有影响,究竟要怎么去考虑,陶倚君也没办法替公输老爹做主。只是在他可能要离开之前,陶倚君想要拜托公输老爹帮忙把桥梁和蚕茧房织造坊等工坊先建造起来。

这些房子其他人也不是不能建,但是陶倚君想一次性规划完,不用以后想到什么发现没有又得去找地方修建。还有就是室内的供水供热等问题,也需要专业的人士先行考虑。

民间的织造很简陋的,只有大世家和显贵家里才有财力人力修建整改再建。陶倚君计算了自己的小金库,觉得还是一次性到位比较好,虽然前期投入比较大,可收益绝对超过投入,而且之前考虑得越周到,以后改建重建的可能也就越小。

她选择的这块地方位置很好,就算是蛮人军队来了,通常情况下也波及不到这里。而从北岸回城,一刻钟就足够了。之前的药田也在这个方向,更靠近城门一些。倒是河滩地现在看起来远了一点,还得分出人手过去每日巡视。

回到家,陶倚君叫来家里管事的几人,坐下说了几句,主要是给每个人分派了任务。

老孟对石场那边熟悉,跟本地的匠人也有联系,就让他去跟公输家协作圈地建房。阿甲和一班兄弟当年都种过地,所以新土地的耕种就交给他们了。阿甲现在基本上相当于庄头,只是陶倚君还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农庄。

另外磐蛮还是负责羊毛织物这一块,另外跟大营和副营的联络也归他,专门拨了两个小童给他,教熟了他也就不用这么忙碌,每天都不见人影。

等到陶倚君分配完工作,天都快黑了。卫老不知道啥时候回来的,坐在偏厢的廊下,拿了一根竹竿儿钓金鱼。

陶倚君收拾了书案,握着羊皮卷来到卫老身边坐下。

“卫老,你说我现在能买一个小庄子了吗?”

作者有话要说:今晚要去聚餐,存稿箱发的。

第三十九章

买庄子这事儿陶倚君想过很多次了,但总是有各种各样不能买的理由。而现在她觉得时机差不多成熟,这冬春之交,蛮人再度大规模来犯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可这个隐患却没有消除。城里的富豪大多还躲在外地,有点门路的也都想办法入关谋生了,看城外那些村子都荒废了一大半,农庄里也没几个活人走动。

之前兵器走私的事儿陶倚君有意识的去屏蔽了相关消息,更何况到现在山石都还没被放回来,想必这里面也有很多不可说的缘由在。她没兴趣去挑战国家机器,只想好好的规整自己手上这一亩三分地。

做个土财主不好吗?喝酒吃肉它不香吗?有这个时间她多淘弄一个药方子不行?

反正陶倚君做到了不闻不问的程度,也强压着磐蛮不许他私下去打听山石的情况。

卫老也同意她买个庄子。手里面的地多了,给她干活的人也多了,城里这两间宅子已经住满,连城外的工坊都塞得差不多了,再来真安置不下。

有个庄子就能把职能分开,管理农庄的阿甲他们可以搬出去,工坊那边公输韧已经逐渐上手,老孟也在那里做事,两人扣手协作,运转完全没有问题。

他家陶娘子年岁也渐渐大了起来,总要说亲的,凑一屋子男人也不是个事儿,肯定要被人闲话。阿甲他们搬出去后,找个时间把隔壁宅子跟这边宅子打通,再重修一下外墙,做个三进的院子没有问题。

但卫老觉得要是可以,最好把后面两套也买下来,反正那边已经没有人住了,翻修一下,给陶大郎也得准备一套房子。

陶倚君听完卫老的话,“啧啧”两声,这看上去单一的花费不大,可加一块儿,就足够让她头痛了。

“买宅子的事情得放一放,或者买来不急着重建。我的意思是先把蚕房建起来,那是能生财的门路,早一点建成也能早一点见到进项。”

卫老对这方面没有了解,虽然知道丝绸很贵重,可这是边关,丝绸什么的不能吃不能喝,有必要一定要修建这么大规模的蚕房吗?

而且边关多战事,各方面条件也不如关内,养出来的蚕能不能做成丝绸他也不敢肯定。有这功夫,直接去关内采买不行?

陶倚君表示当然不行。

瓷器和丝绸在几千年里都是硬通货,边关虽然在现在看来很不安稳,但是她却是知道的,至少这一两百年间,边关尚算平稳,至于以后,她活不到那个时候又干嘛要去管那么久远的以后呢?

瓷器这个太高端,技术是一方面,能捏瓷器的土也是一方面,她一农科的就不去跟工科的抢人头了。

但纵横我大炎黄上下五千年,丝绸这东西绝对要普及化得多,准入门槛低,技术要求因人而异。她又没想着要去造一整件衣服只重33克的大宝贝,就平时贵族们穿的普通丝绸也就差不多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