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阙(934)

便是平家于北疆一脉,都安然许多。

秦凤仪也寻了平郡王祖孙私下说了大皇子与平琳一事,秦凤仪道,“大皇子为人,老郡王也是知晓的。他太心急了,陛下,不,太上皇南巡时,不过试探我的话,传到他耳中,他便以为太上皇有传位之意。进而受小人利用,铸成大错。皇后娘娘,难道不知大皇子所为之事?他们行此悖逆之事,哎,他们自尽后是解脱了,叫孩子们怎么办?朕以庶人礼安葬他们,就是为了保住几个孩子。我呀,兴许自幼在民间长大的缘故,总是觉着,大人事是大人事,无关孩子们。他实在是想得多了,如果我真有意帝位,当初我到京城,不会说破太上皇犹在人世之事。”

对于这一点,平郡王祖孙亦是心服口服。秦凤仪行事,最令人敬服的便是有一股子光明正大之气。大皇子为了登基,都能对亲爹出手。可秦凤仪到了京城,先是点破景安帝犹在人世之事,倘不是北蛮横插一杠,秦凤仪今年都不一定登基。反过来讲,如果秦凤仪当真对帝位急不可待,他根本不会说,景安帝尚在人世。

平郡王低声道,“陛下心性光明,天意所钟。”

“哎……”秦凤仪轻声一叹,“朕知道,大皇子与平琳之事,让你们越发谨慎小心。朝中,也有人上书说些挑拨之言。可朕相信,平琳是平琳,老郡王是老郡王。也有人提及朕的母亲,当年离宫之事。朕当年,初闻母亲之事,很是伤痛,连岳父与方阁老都受了朕的迁怒。你们平家更不必说,那时在我眼里,也就阿岚还是个好人。可后来,我慢慢的就想明白了,说到底,是太上皇负了我的母亲,与他人何干?便是老郡王的性情,咱们相识并非一日,我对你,还是了解的。我与太上皇,父子这些年,我虽难以释怀当年母亲之事,可太上皇的眼光,我是信任的。就如同,柳家有我母亲那样的烈性之人,也有恭伯那样提不起来的。也如同,平家有老郡王、阿岚这样的人,也难免有害群之马。我不能说我忘了母亲之事,但,我也记得,当年,是老郡王与太上皇,收复了先帝时失去的陕甘之地。我更不会忘怀,北疆之战,忠勇公战死沙场的壮烈。这江山,流过平家子弟的血。”

秦凤仪说到动情处,自己都不禁红了眼圈,平郡王更是潸然泪下,平岚悄悄的拭去眼角的一滴泪。

第414章 番外之覆巢之十一

人的魅力是一种很奇怪的特性。

怎么说呢,便是平郡王以大皇子亲外公的身份来看秦凤仪,都觉着秦凤仪远胜大皇子多矣。不说别个,就是两人对待帝位时的态度,便是天差地别。

不同于大皇子于帝位的急不可待,风范全无,秦凤仪便是居于帝位,也没有半点骄狂之态。这位年轻俊美的帝王,仁厚,睿智,已经显现出了明君身上最显著的特性。

秦凤仪这样交心相待,平家感激涕零。

其实,秦凤仪依旧不怎么喜欢平家,但,怎么说呢?平家有不好的地方,自然也有出众之处。像对平岚,虽则二人以往囿于文武之别,一直来往不多,但,彼此之间是互为欣赏的。就是对平郡王,这位一辈子征战沙场的老郡王,当年,平家自然有其政治野心。可说到底,是景安帝母子心系帝位,与平家联手,后位不过是两相联手的政治果实之一罢了。如今非要论出个是非对错,已是难了。

况,平郡王有倾向大皇子之意,这是人之常情,景安帝出事,大皇子以长子之位,居京师之利,平郡王自然更希望自己的外孙登上大位。不过,看后来平郡王干脆俐落的跑到北疆来,就晓得这位老郡王的政治嗅觉何其灵敏了。一见大皇子不是那块料,立刻跑路。

人无完人。

将将八十的人了,发须皆白,一头白毛,还在北疆披甲上阵,秦凤仪也不是什么心若铁石之人,只要平家还能用,还可用,还当用,只要他们安分忠诚,秦凤仪便容得下他们。

当日晚宴,君臣同乐,说不出的热闹。

秦凤仪一口气做了十首小酸诗,不同于文人对于秦凤仪词诗在肚子里的挑剔,这些武将多是不大懂什么诗啊韵啊的,只要是皇帝陛下做的,就都叫好!还争着夸皇帝陛下有学问!这可不是瞎夸奉承什么的,天下人都知道,皇帝陛下当年中过探花的!

除了做诗唱和,还有诸如击鼓舞剑之类,大家点起篝火,炙烤着肥羊,热闹至极。秦凤仪兴致上来,还拔剑与将士同舞,他这剑术是跟岳家学的,每天早上都会练一练,权当健身,故而,这些年下来,剑术也颇是不错。尤其,秦凤仪在西南曾率兵出战,而且,他对于军队一向重视,所以,秦凤仪的剑术,虽非绝顶剑法,但也不是寻常花拳绣腿可比,若是懂行的来看,剑招之间,还颇有些悍勇之气。

上一篇:欢喜记 下一篇:满床笏

石头与水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