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侧(195)

恋人之间才会有的亲密动作让王爷很高兴,黑黑的眼睛里有别人见不到的热情。

这之后王爷继续抛洒他的橄榄枝,又有一些中立的朝臣陆续表达了他们的支持。西北总兵最夸张,直接一张效忠函。

皇后娘家的势力终于开始有所动作,这之前我还纳闷儿,怎么不见那边的人有动静儿呢?一直都是王爷自己孤军奋战。

后知后觉,重臣做事总是要避嫌的。世人皆知的血缘有时候往往帮不上忙还会有所制约平白添乱。

如果王爷姥姥家的势力先行动,必然要落人话柄成为六王爷那边儿重点打击的对象。现在皇帝先亲口提出来,又有王爷自己发展的一众大臣一呼百应,作为皇后娘娘亲叔叔的华英殿大学士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支持自家孩子,而王爷官拜枢密处内大臣的亲舅舅也终于可以跳出来替自己的外甥打拼。

即使不知道详细情形,我也能想象到六王爷气极之后的嘴脸。

曾经王爷在得到袁曦的支持时夸口如果拿下户部六王爷和他的局面就会变成三七开,那现在我个人认为局势已经出现了一边儿倒,二八都不过分。

真是忙忙碌碌又一年,秋末冬初的时候了。盘算着再进了腊月离过年也不远,就是不知道今年能不能过上一个安生年。

注释:关于文中提到的几个部门。

宗正院影射宗人府。太学院影射国子监。枢密处影射军机处。京畿总兵影射九门提督。

华英殿大学士为正一品,是文华殿、武英殿大学士的2.0版。=。=!

第五十六章 ...

我知道王爷在收网,可是我没想到他会收的这么紧,这么狠。

六王爷之前和莫史东草签的合约被公诸于众,其中几处疑似对国不利的条款在户部尚书袁曦和兵部尚书洪光权的推波助澜下引起巨大的争议。

一时间六王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还不够,刑部会同都察院借机对他在户部和兵部笼络的官吏全部提审。

又有大臣当堂指出宁亲王在桐国特使来访时,借打猎之机用火器技术试图拉拢对方的事实。舆论苗头直指其里通外国,实乃叛国重罪。

我听着都惊了,六王爷所做的其实就是王爷一直在做的,可是同样的事在被人捉到一点点小辫子之后加以推论和臆测就变成了重罪。而一切的起源仅仅是莫史东持有的那份草签协议,怪不得上次王爷在与六王爷的谈话中特意提到了这一点。

王府的警戒被加强了两倍。虽然有朝臣提出的质疑,可六王爷毕竟是皇子身份,在一切没有定论之前谁也不能拿他如何。

所谓墙倒众人推,与六王爷亲近的大臣中不少纷纷和他划清界限。而朝中由来已久的行贿受贿潜规则,致使在这个时候随便跳出来一个大臣倒戈当污点证人都可以牵连出一大片。以厉大人为首的刑部效率极高,不三日收押的官吏几近三十人。

此事非同小可涉及官员众多,大理寺也不得不参与其中。加上之前的都察院,最终形成了开国以来很少见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

我觉得这次六王爷私结党羽的跟头是栽定了。王爷也好,六王爷也罢,他们结交拉拢大臣的手法必然要用到贿赂,有几个像袁曦那样滑头的?只用手中看不见的权利与王爷做交易。

朝中腐败,多少官员都是靠着银钱往来维系官场,我想三司会审其中必然也有王爷的手段。哪儿就那么准除了六王爷的心腹以外就牵连不出其他的官吏?即使听说有几个,也是平日为非作歹仗着世家身份嚣张过了分的。

以我对王爷的了解,他做事从来不会是单箭单发,往往一箭双雕。借着会审的时机削弱一些世家的权利也是他的目的之一吧?

府里上下也被这种紧张的气氛感染,连山药这种大大咧咧惯了的都镇日屏气凝神。

王爷每日出入少则二十护卫,多则近百。一连半月除了心腹大臣,闲杂人等包括王妃都难以近身。

这个时候我是不会到跟前儿去卖乖的,只是默默的暗地里帮着茯苓张罗他的一切起居饮食。甚至神经质的联想到以前看过的各种小说电视剧中的曲折情节,总觉得护院做的不够谨慎,伺候的人也不够小心。

打鸡血一样抢着巡夜,一点风吹草动都会严阵以待。

终于在王爷上朝的时候,茯苓忍无可忍抓着我按在床上:“你能不能别作妖儿?或者你当夜猫子之后早上起来往脸上擦点儿胭脂粉儿?就就你这脸色柴的都不如要饭的,王爷瞧见了还不得分心?”

真是一语道破,羞愧的把脑袋扎进被子里:“我知道错了。”

抽烟的兔子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