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庸臣(37)

景王无所谓地往榻上一靠:“反正我们也不是没有同床共寝过。”

少年时候的相枕而眠,哪里算得上是他口中的同床共寝。君闲正要反驳,又听到帐外啪啦一声,有人的武器掉到了地上。

许武洪亮而正直的声音在帐外渐行渐远:“我、属下什么都没听到!!”

接着是唐越清朗的少年嗓音:“许武大人,你没听到什么?”说罢掀开帐门,脸上的笑僵在那里,他毕竟比许武机灵,诚挚而快速地说完:“属下什么都没看到!”人消失的比声音还有诚意。

唐清在与先行一步的钱伯颜、许武相见时会心一笑,连常常看不对眼的许武都变得惺惺相惜。至少钱伯颜是这样认为的。只见他们齐齐砍倒了碗大一棵树,又齐齐扑向另一棵,仰头对视,火光四迸,用尽全身的力气拍拍对方的肩说:英雄所见略同啊。钱伯颜暗赞他们合作无间,也不甘落后地将他们筏下的木材搬到预备健茅棚的地方。

三人这自降身份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的作为,让许多人暗暗感动之余,更把那安坐帐中的幼军统领张君闲恨得牙痒痒。

幼军若不是太过懈怠,本来也是万众挑一的好汉。在众人一致地诅咒统领,同心协力之下,很快在天黑之前把茅棚搭好。农家出身的人还造了几十个简易的灶台,虽然是天寒地冻,在几个经验丰富的猎人后代指导下,从小打猎长大的世家子弟入林横扫一通,摸到了某些兽类的巢穴,还是搜罗到不少猎物跟兽类用来过冬的粮食,热乎乎的肉汤很快熬了出来。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世家子弟何曾挨过饿,这完全没有调料的肉汤一入肚,最挑剔的大农令之子都直夸人间美味。

跟随君闲先行一步的众人虽然吃着热饭,但是怎么看怎么觉得对面的比较香。跟着唐清、许武的人就更不用说了,直接跟着他们的头儿去了那边。

第二天,这边的许多人也厚着脸皮跟着入林打猎,双方抢猎物时引发新仇旧恨,渐渐变成伏击战。

接下来的半个月,对于幼军众将士来说生平最苦难也最充实的日子。

将来他们在禁军里出头时,也以折腾幼军为乐,只要有机会到幼军里当教头,哪怕给他们千石俸禄他们也不去别的地方。有心人还把这苦难延续成了传统,让张君闲这个平凡无奇的名字以另外一种形式流传千古:没有谁能让人平日里咬牙切齿,临危时却又千谢万谢。

传言后世有个幼军将士为国立过大功,权倾朝野,告老还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常山要去当了花园。二话不说踩平了当时割破他脸的岩石,在那让他渴得半死的山顶挖了个池子,用笼子困住抓伤过他的猛兽供人观赏,临死前还有特意到那棵骗他绕了常山十几圈的树砍倒。

其执念之深,让人不得不遥想当年,张君闲到底要多狡诈,才能做到不被人碎尸万段。许多奸佞小人巴不得早生几百年,一睹其风采,若能学得他万分之一的手段就更妙了。

在幼军众人觉得自己就要变成茹毛饮血的深山野人时,君闲终于善心大发,给了众人两天的休沐日。

来自各州的平民原本无处可去,却被同甘共苦过的世家子弟热情洋溢地邀请到家中。一个五品以上官员招待他百来个人还是可以的,幼军将士登时去了大半。到了此时,幼军除了开始跟君闲走的那千人,已经完完全全摒除出身的差距,渐渐水乳交融起来。

唐越没有君闲的命令自然不会离开,许武不知为何也留了下来。在钱伯颜再三关怀下,才恶狠狠地瞪着唐越,说出唐越栽赃嫁祸后的惨痛后果:这些天在林子里即使他并没有给对方下绊,也会被人寻仇。

向来被人奉承惯了的他哪里愿意回帝京遭那群世家公子的冷眼,干脆在这里盯着这阴险的主仆要做什么,一有异动,就叫蔡子言禀告蔡老御史,到时候叫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君闲岂会不知道他是蔡子言的耳目,但是他对为人正直至善的蔡家父子也并不厌恶,许武要求留下也没有说什么。他的心神都放在唐清写来的信上。

君闲靠在椅上,脸上有些憔悴,这点憔悴看在唐越跟许武眼里,往往会露出心有灵犀的暧昧笑容。

只有他自己跟景王知道,两个人刚定下同住一个营帐的当晚就后悔了。虽然外面那群小伙子都是在茅檐下靠背并肩窝在一块,但是他们心里坦荡,自然没有君闲跟景王的尴尬。

君闲这十几日只好主动将以前唐清逼着他看的那堆文书反复看了又看,最后顺理成章地伏在案上打盹。

春溪笛晓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