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山泉有点田(196)

像这种传闻,处在可信可不信之间,自然免不了会有人不差这点钱,选择相信。

于是唐家楼一时生意火爆。

人皆有从众心理,别人买了,自己少不得也要尝试一下。尤其是家里有苦读的孩子的人家,更是估量着家底,多少都要买一点回去。毕竟同窗同科的竞争对手都在吃,如果没有效果也就罢了,如果真的有,不买岂非自误?

这种东西就像时文集一样,买了未必有用,但不买却可能会很糟糕。

说起来,也不知道是不是齐家的运道来了。县城里有一位年近四十的秀才,家中条件尚可,尤其喜爱玉米的滋味,所以每年到了季节都会过来品尝。他买不起更多,就每天吃一棒。今年唐家楼开始出售另一种价钱更低的玉米棒子,他就多买了一些。

县城不大,在这里秀才也算是读书人中的稀缺资源,人人都要口称一声秀才公的,他的事情自然不少人都知道。

合该这位秀才命里富贵,八月府城秋试时,竟是一举高中,成了举人老爷。

高顺县不是什么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整个县境内的举人也不过只有那么寥寥数位,三年一考的秋闱,更是十几年都未见得能考出一个来,自然引得整个县城都跟着轰动起来。

然后不免倒回去抽丝剥茧,分析他能够高中的原因,逐渐的,唐家楼的“黄金米”就被显出来了。

要说能够考中是不是跟“黄金米”有关系,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新任的举人老爷的确当着人的面称赞过黄金米的味道非常好,甚至还曾经赋诗夸赞,这却是不争的事实。更有跟他关系亲密者爆出,举人老爷经常秉烛夜读,曾经亲口说过吃了黄金米之后夜里看书似乎都更精神了。

不管真不真,反正一传十十传百,消息就那么传出去了。

举人老爷回来之后,唐家楼又主动请他过来开了一场庆功宴。这时候嫩玉米棒子没有了,但唐家楼借助这个机会,却开始推出黄金米饭,准备趁着这个机会,一举将牌子给打出去。

今年的“黄金米”,已经陆续开始收成了。

周敏听说这件事之后,也只能感叹一声老天保佑。如果没有这样的巧合,黄金米要传出这么大名声,估计需要几年的积累。他们甚至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但现在天降助力,就算大部分人仍旧将信将疑,但买起黄金米来却是不会手软的。

这就是广告效应。别管有没有用,每年科考之后这种封建迷信的活动都不少。举人老爷曾经吃过的用过的赞过的东西,销量都统统暴涨,毕竟说不准就能沾沾举人老爷的文气,读书有所进益。

黄金米恰逢其会,夹在其中也不显眼。最多是让同行眼红几天罢了。

牌子打出去之后,高顺县城里,一家专门出售黄金米的店铺悄然落成。这里出售的有玉米粒,也有已经磨好筛好的玉米面,更有一挂挂的玉米棒子——最后这个是给人请回去挂在家里讨口彩的。

虽然开张这一点并没有搞什么宣传,但是因为不少人亲眼看到唐家楼负责采买的人从这里拉了一车黄灿灿的玉米回去,自然立刻知道了这是什么地方。

于是县城里的人蜂拥而至,差点儿将店里的黄金米买断货。

但实际上,高顺县城就那么多人,购买力有限,经过了最初几天的火爆之后,生意便逐渐冷清下来了。毕竟粮食这种东西,总要吃完了才会再买,不可能天天都去光顾。

当然,一些酒楼饭馆也跟着推出了黄金米饭,作为吸引客人的噱头,这也是一部分生意。不过这家店既然是唐家开的,自然严格限制这个流出方向,以免有人挤兑唐家楼的生意。

但最重要的是,种了玉米的不止他们一家,县城各大粮店也开始供应玉米,还打出了黄金米的招牌。因为这些玉米种子都是齐家提供的,一时还真难以分辨。

不过这是个比后世更认牌子的年代,唐家的举动抢占先机,只要卖出的东西品质不差,自然能够牢牢地绑住一大部分客人。只有图便宜或者方便的人,才会转向别家。

好在这是第一年,之后只要齐家控制种子流向,这些竞争对手大部分都只会没落下去。就算还能坚持住的,也只能去争低端市场。

重阳节之前,唐一彦和唐掌柜又去了一次万山村。这一次,就是纯粹去庆功的了。今年运作得宜,黄金米的名声已经传出去了,甚至还有外县乃至府城人前来购买,明年将生意扩大到整个征州府,之后应该就有外地行商主动前来采买了。

当然,这一次过来,还有一件事情需要商量。

“之前的计算有些失误,实际上万山村的地不算多,种出来的黄金米供给整个征州府都有些吃力。所以我的意思是,扩大种植范围。”唐一彦道。

衣青箬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