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山泉有点田(235)

“那当然。”提到这个,唐一彦也兴奋起来,“七叔在家虽说是闭门谢客,但总免不了有人过来搅扰。听说这边如此清静,立时就应了!而且答应过了年就搬过来,暂住在我这里,等书院修好了再过去。不过他老人家也再三说了,没有太多功夫讲学,一个月至多一次。担忧那些慕名而来的学子们知道了,只怕会失望。”

“那是他不知道普通学子求学之难。”周敏道,“一个月一次已经不少了。毕竟大儒讲学,必定天花乱坠,信手拈来的内容便足够普通士子精研一阵了。讲得太多,反而不美。”

唐一彦道,“我也是这样说。”他说着回头看了看自己的来路,问周敏,“咱们现在怎么办?是去你家里,还是回我那里?”

“去我家吧。”周敏道,“我爹听说这事,便去找几位族老了。建一座书院,对五哥来说或许只是他事业中的一部分,但对世代居住在这个村子里的普通人而且,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远比黄金米更重要。族老们知道了,必定会过来向你们致谢。五哥不方便,也只有你去受了。”

“没那么夸张吧?”唐一彦惊讶道。

周敏一笑,“怎么会夸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普通人而言,读书是一条最明确的进身之阶。”

唐一彦琢磨了一下她这句话,而后才笑道,“你都这么说了,我却不能避让。那就走吧。”

两人往齐家的院子走的路上,唐一彦忽然想起来一件事,“对了,有一件事要告诉你,我六妹定亲了。她再三叮嘱我要跟你说一声,等成婚的时候,还想请你去喝杯喜酒。可惜时候没定,否则直接把喜帖给你送来了。”

“这么快?”周敏不由一怔。

几个月前,那姑娘还对邱五爷情根深种,虽然她本人也想忘记,但效果这么好,还是有些出人预料。

唐一彦道,“不算快,她今年都十八了。我们这样的人家,这个年纪还没定亲的,只有她一个。不过她这门亲事的渊源,我倒知道一些。”

“怎么说?”

“她从这里回去之后,也不知受了什么刺激,每天都绕着家里的宅院跑圈,唬得全家人都跟着提心,时间久了见没出别的事,这才罢了。不过这样的消息,自然是瞒不住的,外间都传说她怕是魔怔了。那些原本想结亲的人家都熄了心思,只有一家仍旧请媒人登门。听我娘说,六妹亲自见了媒人,让她带话去问那家公子是否知道她在家里跑圈这事。那位公子答说‘不过是强身健体之术,想来一个人跑难免寂寞,成亲后可多个伴’,六妹就点头嫁了。”唐一彦道。

周敏不由心虚,没想到唐六姑娘真的听了自己的话,而且还因此结了一桩姻缘。

不过这对话说的……到底是找结婚对象还是找驴友?还有那位思想如此开放的公子,有机会当真可以见见,若不是穿越中人,那么唐六姑娘能遇上他,或许不是坏事。

不管怎么说,唐六姑娘终于意识到生命在于运动,并且理智的抛弃了邱五爷这个“病秧子”,还是相当令人欣慰的。

一门婚事总要结得双方都满意才好,强求来的,终归不能美满。

不过邱五爷的婚事要怎么办?

意识到自己居然把自己带入了媒人的身份而且好像有点上瘾,周敏连忙将这年头打住。好在前面就是齐家的房子了,她便快走几步过去开门,成功结束了这个话题。

齐老三还没回来,毕竟五位族老都要一一通知到,而且齐家山距离村里又有一段距离。

唐一彦坐下来之后,又提起了另一件事,“过完年之后,七叔搬过来住,我打算将两个孩子也接过来,请个先生帮忙启蒙,以后就跟在七叔身边,多少学点东西。”

赵氏生了两个儿子,在唐家腰杆自然挺得直。但周敏听唐一彦这番话的意思,分明是对她不满意。两个孩子大的才六七岁,小的才四五岁年纪,这么小就离开母亲身边,往后自然也不会有多亲。

但这种事,她也不好劝。毕竟去年赵氏的表现的确有给唐一彦抹黑的嫌疑,而且那番做派一大半都是冲着周敏来的,她可以不计较,但也没必要帮她说话。

她只能转开话题道,“恐怕得等一阵子,我先去烧水泡茶。”

等周敏的茶水烧开,齐老三还没回来,邱五爷却已经带着图纸过来了。

落座之后,唐一彦先问他,“五哥,是不是图纸已经得了?”

邱五爷点头道,“因为都是一式的屋子,所以我先画了院子的草图,你们看看可有什么要改的。”说着便展开图纸给众人看。

他所设计的院子,一排五户,共同拥有一个前院一个后院,沿着院墙种一排常青树作为遮挡,引温泉水入后院,读书之余,也可以泡汤放松。前院则种着四季花草,清心怡神。而每一户内部又隔出卧室、外堂和小厨房,彼此之间互不干扰。

衣青箬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