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山泉有点田(242)

这也是礼物呢!

……这琳琅满目无所不包的礼物,让周敏在好笑之余,也十分感动。如果不是因为将自己的话记在心上,实在没必要带这些不甚要紧的东西回来。

周敏倒不在意他带回来的都是边角料,只问,“你们还去了京城?”

石头点头道,“你还记不记得那位何举人?”

“当然记得。就是他从秀才而中举人,又写诗盛赞过咱们家的黄金米,所以这东西才能顺利在整个征州府推广出去。怎么?”周敏道,“你们去京城,与他也有关系?”

“阿姐还没听过么?”石头道,“他去年春闱得中,现在该称一声进士老爷了。我们从家里出去时,在府城听人说,他上京赶考时还带上了不少咱们家的黄金米。他们是当笑话说的,我却记下了。后来又碰巧遇上了两位北边来的行商,对黄金米也很感兴趣,我便想着去碰碰运气。”

人本来多少都会迷信一些玄学,比如这位何举人,其实他能考上举人,或许跟玉米有关系,或许没有。但既然传出去了这个名声,不光是旁人,就连何举人自己,也会疑心是否跟吃多了黄金米有关。至少他会觉得这种食物能给他带来好运,上京赶考的时候带上一些,太正常了。

但石头居然从中听出了商机,并且真的就因此去了京城,还是让周敏大吃一惊。

“那你怎么不直接到京城去?”周敏有些疑惑的问。还去江南转了一圈,似乎根本没有任何用处,平白费了更多功夫。要知道这一趟辗转,多出来的路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石头道,“下江南是一早就定好了的。毕竟那里十分富庶,既然是出门历练,没有连江南都不去的道理。且唐家在江南也有生意,凡事有人照拂。推广黄金米的事更可以借他们的手为之,对彼此都有好处。”

“不过,最重要的是,去得早了,京城的人都不知道黄金米的好处,谁会来买?”

听到最后一句话,周敏才恍然大悟,“你是想让那两个京城的行商替你打响黄金米的名号,是也不是?”

石头点头承认,“他们从京城远来,恐怕也是听说了何举人的事,意识到其中商机。但从征州往京城,走陆路的时候居多,货物运送起来不如水路这样便捷。所以我料想他们应该不会采购太多黄金米,而是先买上几百斤回去探探路。在他们将黄金米推广出去,到采购的第二批黄金米到货之间,便是个空白的时间差。若能赶上这段时间,便可赚上一笔。”

虽然石头说话时面上没露出什么得意之色,但周敏自然能猜到结果如何,“看来是赶上了?”

“侥幸而已。”石头道。

周敏深吸了一口气,再次产生了一种石头留在万山村是被埋没了的感觉。这道理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身处其中还能够抓住机会的人,万中无一。除了运气之外,更需要眼光与决断。

而这两样,石头都有了。

周敏本来是瞌睡了才回来的,这会儿听石头说起这些,竟是越来越精神,她看了石头一眼,忍不住问,“你实话告诉我,回来时手头还剩下多少钱?”

“钱匣子我可是都已经给你了。”石头指了指被周敏搁在桌上的包袱。

周敏伸手将那个包袱拆开,先注意到的却不是里头的描漆匣子,而是裹在匣子外的布料,又白又细又软,摸起来质感不像是棉布,却比棉布更亲肤。也难怪石头并没有将之装在大箱子里,跟其他布料混在一起。她忍不住问,“这是什么布?”

“这是纻丝。”石头道。

周敏闻言一愣,她在后世听说过很多布料,什么绫罗绸缎纱绢帛之类的,但好像没听过这种。

石头道,“就是民间俗称的缎,又叫白纻细布。阿姐你猜,这东西是用什么东西织成的?”

“既然是纻丝,那就应该是用蚕丝吧?但看着却不太像。”绸缎周敏也见过,厚的薄的都有,但手感却不该是这般。她虽然不懂布料,但也觉得这不应该是蚕丝所制。

石头面上才露出几分笑意,道,“这就是用苎麻织成的,瞧着是不是完全不像?”

苎麻是征州府的土产,就连万山村里也有人种,不过并不多。高顺县因为历史原因,苎麻几乎绝迹,但其他县里却是不少的,他们日常所用的麻布,都是苎麻织成。但那基本上都是非常粗的布料,跟她手里这种细布可谓是天壤之别。

“岂止是不像?”周敏将手里的布翻看了一会儿,问,“这到底是怎么做的?”

“麻布织成之后,要加碱水煮过,而后反复捶锻,最后所得才是这种白净的细布。古诗所谓捣练,指的就是这个了。这种细布,书上称其‘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历朝历代都是贡布,深受皇室与达官贵族喜爱。”石头说到这里,话题忽然一转,问周敏,“阿姐觉得这种布够不够得上你挑选的标准?”

衣青箬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