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山泉有点田(336)

周敏细碎的轻哼着,双手贴在石头胸前。

透过紧贴的肌肤,她能够听见他的心跳声,一下一下,迅速而有力,仿佛一曲永不停歇的鼓点,在她的耳畔、她的身体里,她的心尖上奏响。

周敏感受到了一种仿佛踩在云端上的晕眩与柔软,眼前天旋地转,但整个人却是放松的。

就像是一条停泊在港口的船,虽然水波荡漾,船身也跟着摇晃,但只要船锚没有被拉起,她就知道自己会始终停留在这安全的港湾里。

永远……

身体仿佛被抽离了所有力气,她的手软软的滑下来,手指从石头腹部的肌肤上擦过,已经有些迷糊的脑子里只剩下一个有些莫名的念头:原来石头有六块腹肌,不是八块啊……

第81章 发展

正月十五过后, 回家过年的学子们便陆续赶回来了。自二月初开始, 又有不少才听说了消息的人从各地赶来。据说这才是其中一小部分, 还有不少离得远的尚在路上。

之所以如此, 还是因为年前皇帝那一道旨意,将天下士林的视线都集中到了这里。

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 这是天下绝大多数读书人的想法。所以他们对于朝廷的动向, 自然也十分关注。更不必说这一次皇帝下旨,是褒奖四位士林前辈修书之举, 而这本书,将来又会成为刊行天下的标准。

这个标准,自然不单是读书人研习经义的标准,毕竟就算是读同一本书,每个人的观点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同样精研儒家典籍,却能够开创出各种各样的学派。这个标准, 那是科举考试的标准!

科举乃是读书人的进身之阶,对于这上头的各种变化,他们自然十分敏锐。毕竟就算你学富五车, 若是跟不上时势, 也只有落榜一途。

所以为了在科场之上有所造诣,得到了消息的读书人, 自然要设法早些接触这个新的标准。若能够在编书的过程中参与进去,所获得的进益自然不是旁人可比。

所以各地士子闻风而动,都在往这里汇集。如今不过是个开始, 再过几个月,只怕如今这一座山已经容不下这些士子了。

好在邱玹那边,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建,书院也总算是落成了。名字是请唐七叔题的,叫做“长青书院”。至于山长的人选,经过慎重考虑之后,邱玹没有自己上,而是请了一位族叔过来担任。

这位族叔是举人,年轻时也是诗文风流的人物,而且曾经出外游学,交游广阔。他出任山长之后,几封信一发,就请了不少旧日的好友过来担任讲师之职。又不知怎么说服了四位先生,在留在这里的修书期间,每月到书院去讲学一次。

有了这么强大的师资力量,再加上这里本来就是士子云集,自然吸引了不少人,很快就招收了第一批学员,正式开始授课。也算是为温泉山房这边分流了不少人,使得压力大大减轻。

不过,即便在书院入学,这些学子们却仍旧习惯每天到飞虹楼这边来看贴出来的文章。

闻风而动的不止是读书人,还有消息最为灵通的商人。

所以随着学子们的到来,周边地价暴涨,齐家山这里也陆续有人登门拜访。没办法,谁让周围的几座山头都已经被他们买下来了呢?有人选择退一步,购买距离较远的山地,但也有人不愿意舍近求远,打算将其中一部分地盘下来。

唐邱两家势大,不好登门,倒是齐家这里还可以一试。

虽然自己好像成了好捏的软柿子,但周敏却并不反感。商人逐利,这是很正常的。只要是正经的商业往来,不用那些威逼利诱的下作手段,她自然可以接受。毕竟齐家一直只在本地发展,所来往者只有唐家和邱家,也并非长久之计。

要在高顺县乃至征州府的士绅之中站稳脚跟,他们还差得远。跟这些本地望族经常往来,再培养出几个读书人,几十年之后,齐氏必然能够成为本地大户。如能继续诗书耕读传家,几代之后,也可算得上衣冠之族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眼下这块蛋糕虽然是周敏他们一力做出来的,但要想做得长久,势必要分润一些好处出去。不过,想来分一杯羹可以,但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他们想买地,周敏也愿意卖,但却要按照她的方式来。

每个登门拜访的人,她都好声好气的答应,然后让对方回去等自己的消息。这些人一开始十分高兴,以为自己的条件说动了周敏,待发现众人都留在了这里,暂时没有行动,稍一打探,才明白周敏给所有人的话都是一样的。

这不免让他们生出几分疑虑,同时也怀疑周敏是不是在涮人玩儿。

但现在是卖方市场,所以虽然这些登门拜访的商人心里虽然没底,但又谁都不愿意离开。周敏既然有胆量将那么多人留下来,想必也会有解决的办法,否则他们也会让她知道敷衍搪塞的后果。

衣青箬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