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春(755)

周镇认真地思考起这件事来。

等到第二天周初瑾和周少瑾过来正房用早膳。周镇就把李氏的意思告诉了周初瑾,并道:“少瑾还没有出嫁,知道些什么?有太太跟着,我也安心些。”

周初瑾很是意外。沉默片刻,道:“只是太太跟了我去。父亲这里……”

周镇笑了起来,道:“你母亲去世之后我一个不也好生生地过了好几年。”

在周家,“母亲”这个人指的是庄氏。

周初瑾想想也对。

她也笑了起来,对李氏道:“如此就麻烦太太了。”

李氏忙道着“不敢当”。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只眼着大姑奶奶顺顺利利产下麟儿。”

彼此客客气气地应酬了几句,虽然不像真正的一家人那样亲密,气氛却也温馨。

周镇很是宽慰。

周少瑾则欢天喜地。

这样既可以照顾好姐姐了。又能和池舅舅见面了……

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忙着收拾箱笼。

那边黄太太和常秀才却等着嘴角都起了泡。

这么大的灯会,那周家二小姐第一天不来。第二天不来,难道第三天也不来?

可谁知道就这么巧,灯会连着摆了六天,花了上千两银子,那周家二小姐硬是没有迈出房门一步。

黄太太这下子可不好交差了。

她可没少听常秀才奉承,少受常秀才的孝敬!

“看来这周家二小姐的性子的确是非常的温婉娴贞。”她只好安抚常秀才道,“真不愧是在金陵府九如巷程家长大的,真正高门大户小姐的品格,守得住,静得下来。”

常秀才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听了黄太太的话之后,他更是抓耳搔腮,求黄太太道:“若是这件事能成,我拿出两千两银子做谢媒礼。”说着,又觉得周少瑾不仅值这个价,忙道,“不,我出三千两银子的谢媒礼。”

黄太太眼睛都绿了。

周镇的这个知府,一年的俸禄才一百九十二石,四十二两银子……三千两银子啊!

“您放心。”她急不可待地保证,“这件事我一定给您办成了!”

常秀才松了口气。

黄太太送走了常秀才在屋里团团转起来。

她明显地感觉到李氏和她疏远了。

多半是把苗公子的事怪到她的头上去了。

想到这件事,黄太太真是一口气堵在胸口。

谁知道那个苗公子如此粗鄙不堪!亏他父亲还做过朝廷大员,一看就是那没有家教的人家。也不怪李氏对她不满。

这件事就算没有常秀才所托,她也得想办法和李氏缓缓和关系才是。

虽说她家的老爷是走得宋阁老的路子,可怎比得上周大人和程家的关系。

好在这都是些内宅妇人的事,她又是一片好心,想来周大人也不至一点人情都不讲。

她在心里琢磨良久,最后决定请谭太太出面帮着试试李氏的口气。

大不了事成之后分五十两银子给谭太太。

拿定了主意,黄太太去了谭太太那里。

☆、第三百六十九章进京

到了谭家,谭太太正和一小吏的太太在说话。

见两人打住话题站了起来迎她,她笑吟吟地道:“说什么呢?这么热闹?”

那小吏的太太见谭太太笑着没有说话,道:“正说周大人家呢——他们家的大姑奶奶和大姑爷不是突然来了吗?原先我们还以为是大姑奶奶和婆家不和,被大姑爷送了过来。今天我去周大人家借花样子这才知道,原来他们家大姑爷拜在了程阁老二叔父的门下,程阁老的二叔父如今在翰林院任侍讲学士,还是永昌十二年甲戌科的榜眼,程阁老的二叔父奉旨修撰《京华地志》,他们家大姑爷近水楼台先得月,据说也会跟着程阁老的二叔父一起修撰《京华地志》,这才急匆匆往京里赶,顺便带了他们家的大姑奶奶来给周大人拜个年。等过几日,还要去京中居住。说得是好照顾他们家大姑爷,可我们都是明白人,还是想继续沾了程家的光,所以怀身大肚的也不放过,千里迢迢地赶去京城,好让程家的人看在出了嫁的外孙女的份上给那位大姑爷些许照拂。这也正应了那句话,朝中有人好做官。我看这程家的大姑爷也就差个两榜进士的出身了。可别到时候屡试不中才好!”

开始语气还算正常,说到最后,已是酸溜溜的,没有一句好话了。

黄太太只是笑,心里却暗暗鄙视了谭太太一番。

总是和这样的人交往,总是喜欢在人背后嚼舌根,难怪到丈夫到今天也不过是个九品小吏了。

上一篇:美人如玉剑如虹 下一篇:穿越以和为贵

吱吱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