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之恶妇当家(11)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林凤音心头发紧,下意识摸了摸脖子上的钥匙。老两口一旦知道她有钱,不知道还要怎么逼问讨要,待向家不是长久之计,可娘家也没她的容身之所。

她还能去哪儿呢?

这个问题林凤音琢磨到大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她上辈子虽然喜欢看书,但都是些文学小说,真正学历只是小学(初三没拿到毕业证),去城里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可在家的话,她的“家”又在哪儿?

好不容易开始迷迷糊糊,院里公鸡却又开始打鸣,老太太扯着喉咙指桑骂槐,林凤音再也睡不着,靠在床头发呆。

打开院门,村庄上空飘荡着袅袅炊烟,远山一片翠绿——她真的重生了。

两个孩子迅速用冷水抹把脸,换上昨儿买的新衣服新鞋子,背上新书包,兴高采烈就要出门。林凤音一愣,“不吃早饭啦?”

鸭蛋一愣,“吃啥早饭?”

她刚想教育他们早饭的重要性,忽然反应过来这不是王家,俩娃连午饭都吃不饱,哪来早饭?妞妞不喜欢喝牛奶,每次都要她劝着哄着才喝药似的喝半杯,剩下全倒水槽冲走。鸡蛋也只要蛋白,蛋黄要么她吃,要么扔垃圾桶。不时还要出门吃炸薯条汉堡包,吃不完都被服务员收走扔垃圾桶。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她第一次感受到杜甫诗下的悲凉,可笑自己在王家跟着过了两天好日子,居然也开始飘了。

“又怎么了?”

“来,妈给你们煮鸡蛋。”

老两口下地去了,林凤音轻车熟路来到他们藏鸡蛋的地方,从满满一大筐里摸出两个,一面用白水煮了,另一面又把昨晚剩下的两勺冷饭加水熬成稀饭,半小时早餐就上桌了。

小红花目瞪狗呆。

“鸡蛋我奶不许吃的,她要看见……”

“唉!败家!”鸭蛋跺脚,似乎是下了很大决心,“绝对不能让他们知道!”

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帮这位刚见面三天的“妈妈”撒谎,反正就是觉着,如果爷爷奶奶知道了,他可能就会失去妈妈。

林凤音老怀甚慰,搂搂他们,鸡蛋给他们一人一个分了,自己只是跟着喝了小半碗稀饭,村里“当当当”的上课铃一响,姐弟俩撒丫子就往外冲。

她把碗筷洗好,围着向家院子转了一圈。羊头村不算大村,拢共只有四十多户人家,大部分姓向,所以走出去基本都能遇到“亲戚”。向家正好在村子正中央,左右都是堂叔堂伯,院子不大,只有五六十平,院里也只有两棵石榴树,泥土地光秃秃的。

房子是两层的土坯房,隔出大大小小六间屋,楼下是堂屋和她的房间,老两口和两个孩子住楼上,倒是落得清静。

存米的地方她看过,只有十来斤成色很差的米,年代文里常出现的腊肉?没有。

鸡蛋倒是有,可那是老太太准备拿去镇上卖,再换成盐巴味精酱油的硬通货。

真的是一贫如洗,连猪也没有。

老两口一年到头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卖粮食,羊头村因独特的气候条件,地底下是火山岩,种出的小珍珠米又香又糯,比其他村的米能卖上价。

她记得,这种小珍珠米在十年后还上过央视“舌尖上的美味”节目,一时声名大噪。几乎是一夜之间,村里涌现很多外地人来承包良田,每亩大几千,鸭蛋名下有三十来亩,一下挣了好几万,可把他得意的。

村长跟向老爷子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当年土地下放,手下划拉两下就把村里最好的田分给向东阳了。后来向东阳娶媳妇生孩子甚至捡红花回来,又按人头分到很多田,甚至向东阳都摔死了,他撑住全村人压力咬定“死不见尸不能算死”,没去派出所开死亡证明,硬把这些好田留住。

所以,向家虽然只有老两口种地,田地却是整个羊头村最多的。

三四十亩好田种出的小珍珠米,要全卖出去的话能挣两千多。可向冬梅说自家镇上种的米不好吃,三天两头回来拿,吴家人口又多,可以说,她公公婆婆一个大伯子两个小叔子都是向家的米在养。

鸭蛋没少听村人闲话,所以打小讨厌吃里扒外的姑姑。

自家只舍得买成色最差的米来吃,转手却把好米送闺女……老两口对向冬梅可真是掏心掏肺。

林凤音冷笑一声,后来老太太摔死,吴家可屁都不放一个。

“凤音笑什么?”

林凤音回头,昨晚那女人正靠大门口看着她。

她从鸭蛋嘴里套到话,这女人名叫张红萍,是村尾老向家小儿媳妇,也就是她隔了几房的堂弟媳妇,来自哪儿是禁忌,谁也不许提。

为啥?

只因她男人名叫向东良,是十里八村有名的混混,几年前出门混的时候不知道惹了谁,半夜回来路上被人揍了一顿,把左腿给打折了。本就名声不好没闺女愿意嫁,现在又成了残废,愈发娶不到媳妇儿了。后来也不知老两口怎么搞的,一夜之间他们家就多了个儿子媳妇,听说还是张口闭口普通话的大姑娘。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