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仵作(1273)

作者:凤今 阅读记录

暮青坐在凤案后,感受着众臣窥视的目光,面色清寒依旧。她看向华鸿道,这是她今夜入殿之后头一回正眼端量北燕使臣,但开口之言却令所有人都没想到,她只问了一个字,“华?”

暮青清冷寡言,天下皆知,她在盛京朝廷为官时,华鸿道虽未见过她,但对英睿都督之名可谓如雷贯耳,故而一听此问,便明白了暮青之意,答道:“回殿下,家父华廷文。”

华廷文,元修的舅舅。

元修有两个舅舅,华廷文和华廷武。前年夏天,下陵大灾,华廷武因赈灾不力之罪被革了职,半年内,他的几个儿子也因一些小错遭贬,如今皆居闲职。据说,华廷武被打压另有缘由,他一直将老父和妹妹之死归咎于元修,政见也属强硬派,在朝堂上常与天子近臣争执,久而久之,招致了此祸。这也就能理解为何华鸿道身为华家子弟,本应对暮青有恨,却依旧领了这桩求亲的差事,如不识时务,谁知能否善终?

“那你帮本宫带句话回去。”暮青之言叫华鸿道愣了愣,随即彬彬有礼地俯首一揖,一副洗耳恭听之态。

暮青道:“你祖父之死有疑,并非阿欢下旨所杀,也很可能不是死于流箭。”

话刚说到一半,华鸿道就猛的把头一抬!

北燕使臣俱惊,殿内嗡的一声,大图百官窃窃私语,连乐声都停顿了片刻。

众臣皆以为英睿皇后命使臣传给北燕帝的话会是“恩断义绝”、“死生不见”之言,谁也没想到她会提及北燕帝外祖父之死。

英睿皇后是南兴帝之妻,二人情深,天下皆知,她说此话本应有为夫君开脱之嫌,但二帝之间隔着国仇家恨,可谓不共戴天,已无化解的可能,即便澄清了这件事,也不可能改变什么。正因为如此,英睿皇后之言反倒可信了。

可……若真如此,燕帝外公的死又是怎么一回事?

百官惊的惊,猜议的猜议,殿内众人百态俱显,暮青高居上首,目光如电地审视着群臣的神态。只见大图群臣皆在议论,北燕使臣或震惊、或猜疑,侍卫宫人皆垂首而立,眼观鼻鼻观心,一副什么都没听见的样子。

殿内并无可疑之人。

暮青微微皱眉,心道莫非真是自己多心了?

这时,华鸿道朝暮青打了个深恭,说道:“下官定将此话带到。”

暮青将目光一收,待华鸿道直起身来时,她已端起酒盅,抬袖一遮,凤羽的缕缕金辉将殿上的煌煌灯光都逼退了几分。

暮青将酒一饮而尽,落盅之时面色冷淡,而后就再不多言了。

华鸿道看着暮青,忽然明白了她今夜为何身着华衣大冠而来,应是料到他们会敬酒,这身南兴凤袍恐怕才是她给燕帝陛下的回答。而她方才提及祖父之死,怕是另有深意,至于有何深意,他一时之间竟琢磨不透。

英睿皇后女扮男装在盛京任江北水师都督时,朝武皆道她是冷面阎王,丝毫不通人情世故,没想到这才几年,心思竟这般深不可测了。

这些年来,英睿皇后的作为传入北燕,朝武大为惊诧,其中不乏对其政策倍加推崇之人。对于燕帝陛下遣使前来大图求亲,朝臣分作两派,一派以老臣为主,坚持女子不得干政的祖制,对英睿皇后大加贬斥,称其已是有夫之妇,若位主中宫,北燕必遭天下人耻笑。且以英睿皇后的性情,绝非安居后宫的女子,女子干政,必乱朝纲。而另一派则认为英睿皇后为大图新帝献上的一国两制之策是大图朝廷能够安稳度过复国初期的根本所在,且她在淮州提出的赈贷之策、在鄂族实施的兴农治涝之策,皆足以证明此女并非祸乱朝纲的妖女。对北燕最为有利的是,鄂族百姓奉她为转世神女,她若嫁入北燕,焉知北燕不能先谋南兴,再取鄂族?

两派吵吵嚷嚷,后来,燕帝陛下当殿讥讽一干老臣,诘问他们可是担心英睿皇后断案如神,查出他们昔日贪赃枉法之事?随后,当日即以此为由查办了几个老臣,朝中的争论之声这才消停了。

可……这趟出使虽然成行了,但不出所料,此行根本不会有结果。

华鸿道往身旁看了一眼,他下首坐着个武官,是沂东大将军的侄子,名叫陈镇,极熟水性,海战勇猛,为人狠辣,陛下巡视沂东海防时对此人赞赏有加,此人此行担任使节团的副使,也担任使节团的卫队长。说白了,他才是使节团里的实权人物。可他自英睿皇后进殿之后就一言不发,只是时不时地用他那阴沉审视的目光端量着上首,如此不作为,回朝之后如何交差?

华鸿道满腹猜疑,此时大图百官已向巫瑾和暮青祝了数回酒,暮青以不擅饮酒为由以茶代之,她唯一喝过的那盅酒就是北燕使臣敬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