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仵作(1298)

作者:凤今 阅读记录

暮青没作答,她只是坐在床边看着元修,眸底的锋锐渐渐散去,终变成死水般的寂。她本就清瘦,拖着病弱的身子硬撑的倔强模样令人忍不住想起寂寂春深、淡花瘦玉的景象。此时的元修,尚未看懂暮青的神色,也不懂她这般神情是因谁而生,他只是忽然有些不忍。

“眼下只有这一封密奏,所以我的话只是猜测,过几日兴许会再有消息。”元修说罢就向外走去,到了门边望见梭刀,目光沉郁了几许,取下梭刀便拂袖而去。

一出房门,一个侍卫就从船队前方过来,停在了前头的船上。元修飞身掠去船尾,听侍卫回禀了画舫那边的情形之后,低头看了眼躺在掌心里的梭刀。

船早已开动了,此时下水必是寻不着那包袱了,元修望着空阔幽静的江面,想着密奏中的消息,抬手招来侍卫,吩咐道:“既然他们上了岸,命他们联络陈镇,办一件事。”

侍卫附耳听罢旨意,匆匆办差去了。

元修又招来一个侍卫,吩咐他打盆温水送进暮青屋里,再送身干爽的衣裙过去。

半个时辰后,侍卫进屋将木盆和汗湿的衣裙端出来时,江上已泛起了鱼肚白。

因朝廷禁令,清晨时分,行驶在乌江上的只剩下了官船,江面上开阔了起来,也安静了下来,而岸上却陷入了混乱。

大图的内乱比想象中来得快。

九月初八凌晨,天子猝然遇刺,殿前侍卫长手持龙佩出宫传旨,命龙武卫大将军万嵩立即率卫队护送南兴使臣及郡主仪仗回国,不得延误!

而当重臣们赶到延福宫外时,大火已经烧红了大内的天,老臣们从宫人手中夺过木桶,亲自往殿内泼水,却无济于事。

殿前侍卫长传旨回宫后,老臣们将其围在当中,情绪激动地询问天子和太后是否当真遇刺、是否真在殿内、可有别的旨意得到的却是令人绝望的答复。

天子遇刺,危难关头竟未下旨钦定继位之人,却只下了一道于国无用的旨意,老臣们顿时感到了绝望。

这时,禁军来报,称姬瑶逃入了废帝宫中,挟持废帝前往天牢,以废帝性命为要挟命令禁军释放被关押了三年之久的藤泽。禁军不敢轻举妄动,故而前来恭请相令。

景相意识到,救出未婚夫婿之后,姬瑶要么会挟废帝命朝廷交出国玺和鄂族圣物,篡权夺位,要么会劫持废帝出宫,返回鄂族,集结旧部势力,图谋大业。

废帝与复国重臣们之间早已结仇,姬瑶又犯下谋逆大罪,按说二人的性命皆可不顾,但若不顾,又该由谁来继帝位?

先帝膝下有四位皇子和两位公主,二皇子夭折,四皇子乃贤妃所出,幼时天资聪颖,颇得先帝喜爱,哪知年少时却因受一宫女引诱伤了身子,自此就变得喜怒无常。有传言说那宫女是巫谷皇后的人,故而此后四皇子才疯了似的与大皇子作对。当年废帝趁内乱登基,将四皇子贬为庶民,囚禁于王府中,大图复国后,四皇子虽然被赦,却因抑郁成疾薨于去年三月。

废帝膝下倒有二子,但一脉相承,废帝血脉若继帝位,岂有复国派的活路?

难不成要从宗室子弟中择选一人?可当年神皇二权相争,使得皇族元气大伤,此后每逢储争,皇子们总要标榜复国之志以争取复国派的支持,从而斗得你死我活,以至于宗室人丁也不旺盛。

但倒也不至于选不出人来。

可此乃干系国家兴亡的大事,继承大统的人选绝非立刻就能择定的,而大难就在眼前,景相只好命景子春前去天牢,设法拖住姬瑶,自己则劝一干重臣前往紫宸殿,一连签发数道相令,封锁天子遇刺的消息,并紧急收网,凡是名单中在列的官吏、宫侍、商号,无需拘拿,就地处决!

这番处置不可谓不快,但还是慢了一步。

这天恰是暮青回国的日子,仪仗阵势浩大,洛都城内,上至官宦人家,下至平民百姓,皆不想错过这等盛事,故而沿街铺子老早就被抢订一空,许多人天不亮就起来了,只等城门一开,宵禁一解,就到街上看热闹去。大内的火烧起来后,看到的人不在少数,加之龙武卫领旨之后,忽然弃开仪仗,同神甲军一起,只带了使节团和皇后的一众亲随快马轻装疾驰出城,这古怪的举动无异于打草惊蛇。

原本打算同日离开洛都的北燕使节团也立刻弃了仪仗,只由卫队护送出城。而当城防司衙门的人来到几个官吏府邸和一些商铺门前时,已经有人望风潜逃了。

宫内,姬瑶挟废帝救出藤泽之后,果然命人交出传国玉玺、鄂族圣物和神官大印,景子春虽是天子近臣,却不可能知道这些干系重大之物收藏于何处,他甚至连鄂族圣物和神官印玺仍在暮青手中都不知道。姬瑶明白这个道理,故而没有过多纠缠,她命禁军撤去弓弩手,打开宫门,挟持着废帝退出大内,一路退至了永安大道街口,这条大道切割着官宅和坊市,入市过两条巷子就是永安渠,这条吃水渠是洛都的命脉所在,四通八达,交织如网。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