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仵作(192)

作者:凤今 阅读记录

后先帝年迈,诸子夺嫡,元家与夺嫡事本已无关,却在上元宫宴时,借属国南图之兵冲杀入宫,以三王、七王弑君之名斩二人于宫宴,血洗宫城。那晚,先帝驾崩,三王、七王以弑君之名被杀,朝野风声鹤唳,元家一夜之间执掌朝政大权。

那年朝中生事时,他不过二十出头,刚任汴州永邑知县,朝中之事他一介外臣品级低微,无从知晓内情。只知这之后,陛下便被元家选为新帝,年仅六岁,继位登基。

陛下之父庸碌无权,堂堂王爷怯于外戚之势,卖子求存。六王府将幼子送入宫中,从此再不过问,陛下孤身苦熬宫中,幸而他是个聪慧的孩子,深知元家早有谋朝篡位之心,只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让六百年大族背负一个逆贼之名,因此一直在寻求时机。他若显出明君之姿,元家定不会容他久活,他便自幼显出几分荒诞不羁来,越是年长越是放浪无道,以那昏君之态示群臣和天下百姓。

此举随了元家的意,也寻得了出那盛京牢笼之机。

陛下借着昏君之名,不遵太皇太后之意,不听元氏朝臣之谏,拒纳宫妃,广征男妃,年年汴河行,暗中建立刺月部,培养亲信,行至今日,布局渐成,羽翼渐丰。

十八年来,若有一事屈从于朝中,江南便无今日之局。

陛下心住乾坤,胸怀天下,今夜忽因密奏决定摆驾西北,难道真是别有深意?

“世间事,行难险阻,朕从不惧,也望卿不惧。”御座之上,年轻的帝王望着忧心忡忡劝谏的臣子,敛那懒散之态,雍容沉静。

陈有良忘了君前仪态,抬头望去。

“今夜备驾,明日一早帝驾前往西北,让替子坐朕的御辇。沿途走官道,告过往州府接驾。”

替子?

“朕今夜便与朝荣出城往西北去。”

陈有良惊住,“陛下!”

“朕意已决。”步惜欢一叹,起身步下龙阶,扶起陈有良,“朕与爱卿说此密事,是因朕信任爱卿能将帝驾之事办妥,并非要爱卿劝朕弃了西北之行的。”

陈有良听闻此言,受宠若惊,又忧心忡忡,他望了眼李朝荣,月部出身的武将,目光似铁,只立在帝侧不言,此事瞧着已无商议的余地。

步惜欢摆了摆手,意思是让他去备驾吧,陈有良一时说不出话来,只好揣着颗复杂的心出了殿去。

殿门一关上,年轻的帝王眉宇间的雍容沉静顿散,对着殿门唤道:“范通!”

范通推门进来,奏道:“启禀陛下,车马已备,衣物在马车里。”

明知此去西北有险,老太监也不劝,如往常般顶着张死人脸。

这夜,一辆马车出了宫门直奔西门,本已关了的西门开了一缝,马车驰出城去,车上下来两人,解了车上之马,弃车上马,向着西北。

江南官道,秋月高悬,策马疾驰的男子仰头望一眼月色,执着马鞭的手里握着一张雪白信笺,信笺上清卓字迹已皱,男子却紧紧捏着。

密报是魏卓之发来的,月杀该有的密报未到!西北军中九道暗桩,每月密奏如雪,此次独缺了月杀的,她陷入流沙坑之事是真的!密奏八百里加急,从西北到汴河需三日,今夜他接到密奏时,她已陷入流沙坑三日。

三日前,他刚收到她这月的信。

那日傍晚,晚霞映红了玉殿窗台,他在窗前打开,望了一眼,笑起。

信上五字――我很好,勿念。

很好……真是好得不能再好,她敢两个月给他写同样的信!而她所谓的好是跟着元修学骑马,还是在大将军府中验尸查案,亦或在将军府中小住五日?

他本收着这信,想瞧瞧她有本事给他写几封一样的信,想给她攒着日后一同算账,哪知便收到了西北的密报。

男子手倏地握紧,他收到此信那日,正是她身陷流沙失踪之日!

青青……

官道两旁,密林急退,马蹄踏起尘土,惊了夜色,一路驰远。

——

流沙,大自然所设的巧妙机关,暮青也未曾想到自己运气好到能遇上。

那一刻,她脑中闪过很多念头。

――流沙的密度,两克每毫升!人的密度,一克每毫升!根据密度,人类身体沉没于流沙之中不会有灭顶之灾,沉到腰部就会停止。

――不要对抗流沙的剪力,陷入流沙中,最明智的做法是不要挣扎。

――想脱困,迅速躺下,减轻身体负重,手脚平放沙上以增加浮力,若周围无人则应以慢滚方式或身伏地缓慢爬行出来。

她周围有人,是狄人兵马,许多人在挣扎,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打算平躺,然后试着脱困。

头顶上,月杀和元修飞纵而来,一人拉住了她的一只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