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仵作(916)

作者:凤今 阅读记录

“朕遥思当年,皇后从军西北前曾留书一封,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朕韬光养晦,二十年谋一日,而今帝业将成,却失发妻,家若不齐,何谈治国平天下?天下弃朕已久,唯一女子待朕一心不离,若弃此女而择天下,与负心何异?皇后与天下,非美人与江山之择,乃恩义与权欲私心之择!心若不正,何以修身?君若不正,何以教民?一帝千古,明君大志,岂非冠冕堂皇之谈?朕宁弃祖宗江山,不负患难之妻!天下骂名可背,男儿风骨不可失,列祖列宗若泉下有知,当明朕心,欣慰之至!”

“此诏书于南下路上,此之一去,不知何日再渡江来。朕登基二十载,帝诏多非朕意,今日终可亲书一诏,过江前告之四海――皇后久病,朕心甚忧,愿效仿民间冲喜之俗,择端月月满之日与皇后行成亲之礼,盼爱妻此后邪祟无扰百毒不侵,盼苍天怜见万民同祈。此后一江之隔,山水不见,世间再无大兴。关河不改,王朝更替,昏君明主且看吏治民心,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评说。”

一诏千字,用情之深,令人动容。

此诏非骈体,书中无丽辞,似诉家常事,娓娓道尽二十年来的背负隐忍,道尽皇后之仁孝智勇,更道尽夫妻情深,为人之本,为君之道!

这正是此诏的高明之处。

百姓忙于生计,甚少关心国事,只要国无苛政风调雨顺,比之古今大贤的经天纬地之论,百姓更爱听那些县官纳妾、寡妇出墙的风流事。而帝后情深,半壁江山不换,世间可歌可泣之姻缘莫过于此,岂有不四海传颂之理?且皇后出于民间,与百姓可谓同心连根,又如此爱民,岂有不受百姓怜惜拥戴之理?

――此乃民心之谋!但这仅为其一。

此番过江,大兴恐要一分为二,江北江南划江而治,将来若兴兵征战天下,军力与智囊缺一不可!军权易取,贤士难求,日后必有一场招贤纳士之争。

元修有十年英雄之名,一朝谋朝篡位,虽定遭一些贤才忌讳,但毕竟有抗敌卫国之功绩。反观陛下,十年昏君之名,自毁祖宗基业,若无此诏,天下必责他不孝无道,各地揭竿也不无可能,处境可谓不容乐观。

但此诏一出,足可撼动天下形势!

古来坦言江山帝位乃权欲私心之君有几人?能言“心若不正,何以修身?君若不正,何以教民?”之君又有几人?明已欲而正已心,陛下乃真君子!海纳百川,祸福可共,若理朝政,必能开明纳谏,改革吏治,现盛世之治!

他拜读此诏时有此感受,想来天下贤才之中亦不乏见地相同之士,见此诏书,陛下无需招贤纳士,天下志同道合之士自会来投!

――此乃贤士之谋!

其三,江北虽已遍布元党的势力,但元修一心戍边从未理政,而今太皇太后和元相双双亡故,元家一夜之间塌了顶梁,元修想把这顶梁扛起来,重建朝廷稳定江北,本就要费些心力,而今又被陛下打了个措手不及,各地民心动摇,士族之间恐怕少不得勾心斗角各护私利,朝廷重建之事会难上加难。

其四,若无此诏,陛下南下所带的嫡系就只有御林军和江北水师,皇权势弱,外戚摄政便有可能会重演,为争权势,江南士族之间的后位之争在所难免。而皇后出身卑贱,陛下又为她弃了半壁祖宗江山,百官只需以此问罪逼宫,她便有性命之忧。但此诏一发,皇后便是功高爱民的贤后,于百姓有恩,于社稷有功,她身后是天下百姓四海民心,还有谁敢轻动?陛下也无需再背负昏君之名,待至江南,添了贤才名士的辅佐,连同魏家遍布江南之势及近年来的布局,江南士族想要轻易拿捏陛下也是不能的。

一道诏书,为己招贤纳士,为皇后谋四海民心,搅浑江北,威慑江南,所谓一计兼顾八方,有扭转乾坤之能也不过如此!

韩其初仰头看了眼夜色,见月照军旗如雪积风帆,乍一见,恍若江上沧波。

“都督非凡女子,陛下亦是真龙也!此番弃盛京而出,看似是弃半壁江山,又如何知晓此去不是龙出深潭?真龙腾于九天,君临四海之日,天下必有盛世!”韩其初看向章同,不知是今夜有喜还是月色江风的缘故,一向温和的他竟有些心潮激越。

章同扯了扯嘴角,面色淡如水,“是啊,既是幸事,理该庆贺。听说百姓营中今夜有酒,我去喝杯喜酒。”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