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带着他的崽跑了(穿书)+番外(98)

作者:Arkin2799 阅读记录

这也是瓦片那么脆的原因,想要做韧性好的瓦,必须要用沙子少的老塘泥。

“不错,挺好。”时月捏了捏那些灰黑色的塘泥,赞道。

“辛苦先生了。”时月对两人点头,惊的四叔得了贵人夸赞,也憨厚地笑了两声,紧张得直搓手。

惊推脱道:“小人不敢,这些塘泥是四叔和乡亲们下塘去采的。”

他没有居功,四叔连连摆手:“挖点把泥,不掏劲,不掏劲!”

时月还是结算了他挖泥的工钱,并且告诉他砖窑还需要很多很多泥,请他再找乡亲们挖。

他连连点头:“中,中中!俺回去让大伙都去拾捣那大池塘子!”

采上来的泥需要晾干,拉来砖窑后又需要加水,然后赶着牛不停地踩,直到把泥和水融合在一起,这个过程叫炼泥,能增加砖瓦的密度。

砖瓦匠看得惊奇,以往他们都是采来泥就用,完全没想过将它们捣实。

时月又问:“各位师傅,将家里的坯模带来了吗?”

大家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只有几个人出列了:“这是小人们用的坯模。”

制砖需要坯模,但他们拿出来的一家一个大小,厚薄也不均匀。

时月将这些扔在地上:“这些以后不用了,卫国从此刻开始,要烧制统一大小的砖块、瓦片。”

这当然是为了统一建筑标准,方便以后把控工程的质量。

砖瓦匠们似有所顾忌,时月说:“大家不必担心,新的坯模会由官府发放,你们只管学最新的烧造技术。”

塘泥需要踩整整半天,时月一直等到了日近黄昏,才得到第一批坯泥。

新的坯模有两大类,六个标准,砖和瓦各三种,砖的坯模自不用说,就是木板订成的长方体盒子。

时月重点要给他们演示的是,瓦片的烧造。

“各位师傅看清楚了。”她先取了一大块坯泥。

踩实后的泥富有韧性,像面团一样,时月将它们捣实一遍,像捏陶艺一样一点点贴在瓦桶外壁。

随着瓦桶转动,另一只手拿两指粗的木棍立在瓦桶外给它压实、塑形。

“师傅们看,想要多厚的瓦,就调整这根木棍的位置。”时月将木棍往里挪了点:“离瓦桶近,这瓦制出来就薄,远就厚。”

泥水淅淅沥沥往下流,最让泥瓦匠们好奇的还是底下带着瓦桶转动的东西。

时月站起来,展示给他们看:“这个啊,这叫……”

她想着想着突然卡壳了,细一回忆:“拉坯机!”

“拉坯机?”黄大人问,他甚至趴到地上去看这东西的工作原理。

原本时月不懂造这个的,得亏小时候在乡下生活,她奶奶村里是远近闻名的‘砖乡’,村里孩子假期基本都被拉去砖窑帮忙过。

时月的爷爷是老烧砖工,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可惜这门手艺随着时代变迁渐渐被淘汰了。

在没有电力的时代,拉坯机只能人力踩,转速慢,效率也低下。

不过在卫国这么落后的时代,这简陋的拉坯机十分够用了。

“太奇异了!”黄芮大人惊叹道,只需要单脚来回踩,就能带动上面的圆盘不停转动。

圆盘转动着,上面的的瓦坯厚薄越来越均匀。

他忍不住朝时月投去钦佩的目光。

时月干笑:“并非我的功劳,乃是从公输子著作中学得的。”

公输子,也就是鲁班先生,战国第一发明家,时月不想被当做妖怪烧掉,干脆尽数推他老人家头上。

反正鲁门弟子精工擅造,是天下闻名的。

随着瓦桶转动,泥水流干,瓦坯渐渐被塑造成形,看起来像一截泥土做的管子。

时月用瓦刀裁平首尾:“这瓦坯就做好了。”

一个瓦桶可以裁成四块瓦,比泥瓦匠们以前一次只能出一块瓦效率提升了整整四倍!

“制好的坯不能立马入窑烧,需要晾干。”时月让小黑拿去阴凉处晾干,明早再拆下瓦桶。

黄芮大人亦步亦趋,生怕那珍贵的东西被小黑摔了。

不知不觉,日落西山,时月忙了一天都累坏了,对黄芮说:“君上准备修城墙,需要大量的砖瓦,黄大人这几个月就辛苦一下,务必让师傅们尽早学会。”

当然了,一开始他们技术不熟练,烧出来的砖肯定不能用作修城墙,时月也有应对法子——将这些质量稍差的砖,拿来铺路不就得了!

上次出门买棉花,濮阳城的黄土路让她记忆犹新,天晴就黄土漫天,下雨就泥水横流。

基础建设差得一塌糊涂!

拉坯机时月一共让木匠做了两台,泥瓦匠们将它围得密不透风,又没人敢上手碰,生怕碰坏了。

黄芮用力点头:“下官今晚就不回去了,与匠人们同吃同住,务求尽早学会先生教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