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大佬+番外(191)

他起身活动了一下筋骨,抬头便看见外头的太阳,从他们这边看不到考场的情况,但依稀能够听见一些动静,大约是考生们已经进场准备了。

苏凤章?这名字听着为何有几分耳熟?

箫翰林苦思冥想,也想不起到底是哪里听过,很快就不再琢磨,只以为是钱同知的帖子上看过,所以才有几分印象。

罢了,若是真的有才,这次不中,三年后也是能中的,年轻人压着几年也是好事。

箫翰林心中这般安慰自己,把这人情了解了也也能一身轻松,不然老是记挂着此事,在钱同知面前反倒是矮了一头似的。

心中已经将苏凤章的名字划去,箫翰林脑海中飞快的盘算起来,第一场不能动手脚,因为此时他还不认得苏凤章的字迹,看不到糊名。

第一场先辨认一番,放他过了,也让他心里头先高兴高兴。

等到第二场的时候把名次压下去,也不会显得特别突兀,箫翰林心中这般一盘算,觉得自己面面周到,应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下定了决心,箫翰林反倒是觉得轻松了,重新坐下来慢慢喝茶,等着第一场考试完毕。

第98章 阴差阳错

当考生们走出考场,能够休息再战的时候,考官们才真正的忙碌起来,所有的考卷被糊名封弥,送到了内帘官的面前。

与会试不同,大周朝的乡试依旧是采取三场分别录取制,也就是说第一场如果没有中的话,连后面两场参加的资格都没有。

大周的规矩是,试卷的录取与否最终决定权在主考官,但实际上阅卷中副考卷起到的作用更大,他们会从“理、法、辞、气”四个方面来批阅。

直白的说,那就是从对儒家经典的掌握和理解,对时文的运用,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才情,通常评卷的标准是“清真雅正”,也就是你得用简洁、典雅、畅达来阐述自己的中心思想。

限定这般的规矩,主要也是为了公平公证,但规矩是死的,人却是活的,每个考官的审美都不同,最后录取的人自然也有不同。

此时内帘官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按照规矩,他们只能评阅分给自己的考卷,不得干预其他人的阅卷,同样也不能议论考卷内容优劣。

箫翰林有自己的心思,阅卷的时候难免有些分心,他忍不住瞄了几眼身边的几位副考官,想着到底哪一张卷子才是苏凤章的。

也是那个钱大人做事情不妥当,真的要给人下绊子的话,为何不早早的弄来手稿,这般他一眼就能记住,哪里还要这么麻烦。

时间紧迫,箫翰林扫去其他心思,这一看倒是发现一份十分合他心意的卷子。

只见卷子上的字行云流水,笔走龙蛇,铁画银钩十分动人,字写得好,答案写得也不差,箫翰林看着看着便入了迷。

能进翰林院,箫翰林的文化素养肯定是没问题的,这代表着他文人的审美也十分在线。

见猎心喜,箫翰林拂过那一笔一划,一边看一边点头,忍不住看了两遍,等他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提起蓝笔在试卷上做了标记。

这种蓝色的标记代表上等的试卷,是要举荐给这一次的主考官的。

落了笔,箫翰林又有些犹豫,万一这张卷子就是苏凤章的如何是好,岂不是打自己脸了?

但随即一想,既然钱同知说苏凤章品行低劣,这等人如何能写出一手妙笔丹青,这种巧合绝对是不存在的。

箫翰林不但没有涂掉自己的标记,反倒是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荐语,写完之后颇有几分得意洋洋,暗道自己果然是个慧眼识人的伯乐。

要是会试,考生的卷子是所有考官都得看一遍,每个人都打分,最后按照三场考试的综合分数以及主考官的意见来录取。

但乡试相对来说宽松许多,因为时间紧张的缘故,几个考官都是各自看卷子,最后合并在一起呈给主考官来评定优劣。

这个时间甚至还是并行进行的,王学士坐在上首,时不时就过来巡视一遍,确保下头的考官们认真批阅,而他们批阅完毕的卷子自有人会呈到他面前。

箫翰林荐卷给王学士的时候,心中还有几分紧张,毕竟这位王学士是出了名的严格,甚至有传闻这位曾经当面批评过陛下和太子!

递上去之后,箫翰林就发现除了自己之外,其余考官居然一个人都未曾荐卷,心中顿时有些懊悔,觉得方才太过于冲动一些。

但王学士没给他后悔的机会,伸手接过去那张卷子,还说道:“一日也不见有荐卷的,本官还以为青州府学子空有虚名。”

箫翰林只能咬牙等着,总不能将卷子抢回来吧。

人生若初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