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难当(重生)(62)

作者:丹桂飘香 阅读记录

可谈何容易。

岐门关在前朝便已经失守,早不复存在,因而今人已称其作“古”。狄人在关内游牧数百年了,把他们撵出关并重兵驻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必定需要上位者的全力支持。

可隆庆朝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是故西北守军只得苦守绵长的边境线。

努顿占领四座边城后,不再攻打其他边城而一路向南而来的举动,令大梁朝中稍有军机意识的大臣俱都领会了其意图——这一战,北狄人的目标恐怕不仅仅是劫掠边城好过冬了。

这种做法略显急躁,其实并不明智,可努顿已经等不及了。

他年轻时的梦想便是带领族人过上农耕生活,再不需四处飘零。或许没想过要覆灭大梁,但至少是想要建立一个能与之分庭抗礼的皇朝的。

可这个梦想被生生阻了二十六年。

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六年?他已经年近五旬,他知道这是他此生最后的机会了。

镇国公在时,大梁的西北军治军甚严,他几乎无处下手。但近几年来,这个铁桶有了明显的松动,他甚至安置了一些探子进了西北军。

挑了这个时机出手,自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事实证明了他是英明的。

千里之外的汴京朝堂上,持续近半月争论不休的各方也似乎即将要达成共识。

朝中凡状似可堪一用的武将,在这半月间均已被一一提名,经过各方立场不一的争执辩论,勉强挑出了几人领兵前往增援。

援军将将誓师出发不过两日,边境又传来噩耗。

竟是西北军如今的统帅孙翰坐镇的镐城失守。

更糟糕的是,孙翰在战况胶着之际,为鼓舞士气亲自上城楼指挥防御,却被敌军阵中不知何处射来的一支淬毒箭矢射中,在心腹拼死掩护下退守潍城,传信的时候,还昏迷不醒。

刚刚稍微平静两日的朝堂再次沸腾。

隆庆帝经过近期的频频暴怒,如今居然感觉到无力愤怒了。

当年遣孙翰前去西北之时,镇国公府仍是西北军元首,西北最大的边城阑城是陶家的大本营,他几经思虑后择了阑城背后的镐城作为阵地。

一来镐城不在边境线上,不需直面北狄;二来其背靠阑城,战时既可以阑城为屏障,又可在背后牵制陶家。

算盘打得是没错处,只是世事难料,未曾想如今前方的阑城仍然固若金汤,后方的镐城反而先一步沦陷。

情势的凶险已然超出了隆庆帝的预想,如若再不能有效地遏制,势必要被北狄人分去半壁江山了。

他心里有些乱了章法,甚至隐隐有些遗憾镇国公府竟然已无主将可用。

镇国公年迈体衰,必是不堪担当重任了。后辈中除去前任镇国公的女婿程维之外,已再无一人。

一年之前,他还在为此怡然自得。而今虽不愿承认,但心底深处却是知道,如若镇国公府还有人在,也许他不会如此慌乱无力。

事已至此,还有谁有能力暂代数十万西北军统领之职,谁还可能力挽狂澜呢?

不复数日前讨论增援军将领人选时各方纷纷举荐将才的场景,如今朝上虽每每为节节败退的战况争执不休,但只要提及暂代孙翰的人选,便能瞬间鸦雀无声。偶有人言,也只是顾左右而言他。

隆庆帝为此不知发了多少通火。

孙翰受伤的消息传来后第七日,康王召集幕僚臣属议事。

他的泰山大人内阁阁老沈仲元自然位列首座。

康王已经有段时日没有以如此正式的方式召见他们了,众人知道这定是为了西北战事。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康王竟是要自荐亲往前线领兵御敌。

待他话毕,满座哗然,臣属纷纷劝阻。

一片嘈杂声中,沈阁老排众而出:“诸位请先静一静。”众人顿时安静下来。

而后,只听他肃然道:“殿下心系北疆,殷殷之情臣既感且佩,大梁能有如殿下般英武且仁善的继任之主,是大梁子民之万幸。只是,也正因如此,臣以为殿下万不可亲自涉险!”说完,拎起袍脚俯身跪地,言辞恳切道:“望殿下听老臣一句劝,如今的西北,说一句虎狼之地也不为过,荣威大将军的例证就在眼前呐。”

众臣纷纷附议。

宁斐前行几步,俯身扶起岳丈:“阁老所言,本王自然明了。可如今这朝中上下,再无一人比我更了解西北形势,亦再无一人比我更能提振军心,众位可认同?”

众人闻言,纷纷闭口不言。

确然,康王曾在西北生活过六载,且那是老镇国公和前任镇国公都还在世的时候。即使是程维,定也未曾在西北受过三任镇国公的悉心教导。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