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调(267)

作者:顾青姿 阅读记录

说完淡淡看了眼那人,从始至终都没有问他姓名,就那么走了。

崔程出征前,这次他没有送行,崔鹏送到灞桥外,崔程问:“柬之呢?”

崔鹏以为父亲生气,解释:“他去郊外看祖母了,赶不回来了。”

崔程心知他故意躲着自己,也罢,出征在即,他淡淡交代:“政事不明问刘彰,内务不明,找你五弟,看护着些家里人。”

崔鹏看着父亲,有些眼热:“我记下了。”

崔邺到了庄上,庄上有了仆人和兵马驻守,如今又热闹了,鲁伯见惯了这些场面,倒是朱家人有些惶恐。他们哪知道自从进了谢家,莫说过上了好日子,如今见的都是权贵。

阿玲涨了一岁,也健康了,生出了活泼气,大清早蹲在院子里喂狸奴。见他来了忙说:“她们还没有起来。其他人都去田里了,我阿娘在准备早饭。”

各房的仆人都守在门外,崔邺看了眼远处一片翠绿,麦苗已经绿油油了,也不知道谢奚那里怎么样了。

谢奚如今才算自由了,吴媪被她留在家里,阿武陪着她去了贺赖部,一路上两人不急着赶路,她绘制的图越来越大,参照了本来的周边的地图,逐渐完善了河西道上的地图,如今向贺赖部延伸。

河套平原果然名不虚传,等她进了贺赖部,入了山脉,山里开的梯田,种的麦已经绿油油了,只觉得惊讶,崔邺把这里管理的真不错。

山里绿色葱葱,阿武指着远处的山峦:“那场就在那边,平日里都会放马归山,不同祁连山脚下。莫里极擅长养马,他们部落里出来的年轻人都是养马的好手。”

谢奚有些累,长途的奔波让她浑身酸疼,但是眼睛舍不得停下,四处张望。

等她进了村,有人见他们来,阿武认出来人,问:“莫里大叔呢?”

谢奚怀疑的问:“你叫他什么?”

阿武:“大叔,他比阿骨勒都年长。”

莫里一脸络腮胡,看着和阿骨勒一样的壮硕,见了她来,惊喜问:“谢娘子?”

谢奚看了眼阿武,点头:“我是。”

莫里笑说:“等候多时了,郎君早就来信让我等候。”

谢奚解释:“我在凉州住了些时日,耽误了行程。”

谢奚问:“屯田的地方离这里远吗?”

莫里:“不远,除了村子,向后山的峡谷出去,不过五里。”

谢奚看了眼远处的山,点点头,笑说:“你见过那边的屯田吗?”

莫里笑说:“自然是见过,村子里的人也有人去开荒了,那边的守备军也时常进村子里来。”

阿武说:“那里有崔小将军的兵。五哥和他们很熟。”

谢奚只知道和她交接的人姓曹,叫曹参。

这一季的粮是崔邺的人在照看。

阿骨勒走之前和她说,你去贺赖部莫里自然会带你去找曹参。有什么事只管找曹参。

她中午睡了一觉,下午在村子里转一遍,村子修的可真现代,简直像现代小区,她坐在广场上看着日落,听着周围小孩的嬉闹声,只觉得宁静。

第二日一早,莫里领着他们穿过峡谷,眼前一片开阔,目之所及,规整的田地,远处看不见的地方隐隐约约的烟火,这里可真像是世外桃源。

谢奚问:“这里离突厥的边境有多远?”

“不到百里。只是临近这里的草场变成了沙漠,再加上没有水源,部落逐渐向东迁徙了。”

他们骑马向北一路走,走了近半个时辰,才看到远处的房子,和隐约可见的烽火城。

田里零零散散的人,和成片的房子,房子外的人。

莫里到了后问:“曹参可在?”

有人给他向北指了指,道:“在那边田里。”

谢奚下了马,将马拴在院子里,和莫里一起去寻人。田里的麦苗长得极好,莫里道:“听闻郎君说,这是娘子育出的新粮种,收成能高一倍。”

谢奚笑笑说:“确实是的,各地的气候、土壤都不同,还要慢慢看效果。我如今人在这里,有什么病害,只管和我说。”

走了大概十几分钟,谢奚看了眼远处正在开水渠的人马,笑起来。莫里喊了声曹参,只见一个四十来岁,生得十分俊秀的中年人过来,见了莫里,问:“怎么了?你怎么会来?”

莫里介绍:“今年的新粮种,都是她的手笔,郎君特意请她来的。”

曹参听的大为惊奇,问:“可是谢娘子?”

谢奚问:“你也是崔邺的人?”

曹参摸摸后脑勺,笑了笑,只说:“正在开渠,水稻如今种怕是还早。”

谢奚看了眼说:“不早了,该育种了,等到清明一过,再等一场雨,就能插秧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