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调(269)

作者:顾青姿 阅读记录

趁着闲暇,她在西屋门口砌了个灶台,屯田的人很多,有的带着家属,有的没有。曹参就没有,一个人跟着一个老仆,叫曹三。

曹三给她帮忙搬了石头,她自己趁着有时间起了一孔连灶,一个火膛,两口灶眼。

等插秧后,她的时间就多了。完全可以自己做吃的。

她在隔壁的田埂上让人开出一片地,种了很多菜,阿武半个月的时候就来看她一次,给她带了各种吴媪准备的行李。和很多的菜种。

她光黄瓜就种了一片。西瓜也种了一大片。

各色蔬菜,辣椒也来一片。

乡下的生活安逸,每日清晨起来,谢奚都煮一锅蛋花汤。

菠菜长的快,做汤简直不能更合适。因为旁边有家眷的军户们有孩子,谢奚有时候会教他们写字,那些家眷养了家禽,总给谢奚送鸡蛋和一些吃的。

谢奚的菜地,也是嘱咐这里的人照看照看,至于菜大家随意摘。

贺赖部的人也会来,但是每日就会回去。

谢奚在这里的日子慢慢就滋润了,曹参是又一次偶尔撞进来,见她悠哉悠哉的喝蛋花汤,吃花卷。

谢奚留他吃早饭,他也没客气,干掉谢奚的大半锅蛋花汤。

之后三五不时的就来蹭饭。有时候是烤肉,有时候是排骨,阿武来了几次就遇上了几次,乃至于他都忍不住了,问:“这曹参,是不是……”

谢奚正在开着门窗,坐在窗下的书桌上画图,阿武在院子里烤肉,谢奚头也不抬问:“是不是什么?”

阿武本想说,曹参心思不纯。但是又觉得,阿姐这样的女子,受他们爱慕,也是应该的。

就说:”没什么,觉得他倒是挺勤快的。”

曹参主管开垦的农事,那王军长不管农事,只管屯田的军户。

分工很明确。

长安不同贺赖部的宁静,崔程在河南道一战,打得有些艰难,毕竟冯征不是吃素的。再加上武太后在,崔家毕竟名不正言不顺。

倒是蒋道东给崔邺来信,都督旧疾复发。

长安已经有入夏的征兆了,河北道的春耕已经安排上了,他给崔鲲送的钱粮真是比他一年的收成都多。崔鲲居然给他回信:小五懂事了。

气的崔邺想骂娘。

直到立夏那天,崔邺才收到消息,崔程歼冯征于新野,擒武太后及小皇子于汴州。

自此河南道归顺。崔程整顿后就可回朝。

长安城里民心大定。刘彰满脸喜色,见崔邺怏怏的回宫,忙说:“五郎早些准备,接夫人及老祖宗回宫。”

崔邺不慎热衷的说:“祖母说郊外避暑最是舒适。暂时不想回来。”

刘彰听的一个趔趄,问:“那夫人呢?”

崔邺:“母亲远在凉州,我如何得知?我这几个月忙的哪有时间问候母亲。”

刘彰见他又不好好说话了,无奈说:“五郎,这是大事,不可意气。”

崔邺问:“你就不能问大哥吗?让他安排吧,我今日真有事。”

刘彰的心思他清楚,他心里无奈,有个袁掌柜就够了,这一个个的心思怎么就这么多呢。

刘彰还不知道他的埋汰,劝说无效后,也有事要忙,急匆匆走了。

崔邺进宫是为了翻旧典籍,虽说他是个现代人但不是万能的,有些事还是要结合实际,按照他们原本的老方法来,就比如这里的税制。

他取了东西出宫门,回家的路上意外遇上了陆家人。

他忙昏头了,都忘了谢奚那个野生徒弟了。陆温后来些许不出门,长安乱象丛生的时候,他简直怕了,关了门不准家人进出随意走动,所以陆家在长安城的战乱中安然无恙。

崔邺见了陆温,只觉得惊讶,陆温看见他,居然还认识,拄着拐杖,笑笑问:“你是卢恒书的外孙。”

崔邺笑笑当时默认了。

陆温有些感慨,又仿佛有些无奈的喃喃:“他挑人的本事,还是那么厉害。亲自挑的女婿,都不是等闲之辈……”

反观陆家,就平庸多了。

崔邺是个窥探欲很浅的人,关于前人的纠葛,他几乎从来不问。

五书倒是回去后说:“听说陆家那位芝兰玉树的陆三郎在南地做官做上瘾了,陆家使人换他回来,好几次了,他就是不肯回来。”

崔邺挑眉问:“你从哪里知道的?”

五书和他不同,混迹在长安城里,哪里有点八卦,他一清二楚。

陆益之已经放弃了他的锦绣文章,如今他再看从前的诗词歌赋,只觉得是酸诗,没有一点用处,平白叫人看了笑话。

吴江县地处三江交汇处,湿热,水汽重。起初他吃住很不习惯,但是时间久了,也就慢慢习惯了。

仿佛从长安城里那个年少盛名的壳子里脱出来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