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商(大清药丸)+番外(353)

作者:南方赤火 阅读记录

对于西洋女人,他也有颇高的警惕性,没心思跟她套近乎。

不过,既然是林玉婵带进来的人,那就是他的客人。这姑娘脑子里满是色彩斑斓的鬼点子,从不按常理出牌。

苏敏官于是朝康普顿小姐礼貌拱手,客气一句:“抱歉,有伤在身,未能远迎。”

康普顿小姐愣了几秒钟,总算收拾起震碎的三观,猛然回神,拉个凳子坐好,摆出纸笔。

“请叫我E.C.班内特,这是我的笔名。”她很有职业性地自我介绍,“苏先生,听说你的运输船队,最近遇到一次可疑的事故?”

……

……

……

《蒸汽轮船处女航经受考验,华人船运交出信誉满分答卷》

撕拉一声,简朴的西式办公室里,一双愤怒的手,把一沓散发墨香的《船务商业日报》扯成两半。

“这就是你们的报纸?”金能亨经理手杖敲地,扬着手中的报纸残片,低声咆哮:“这就是旗昌洋行每年赞助你们报馆一千美元的结果?”

《北华捷报》办得红火,最近新出副刊,名为《船务商业日报》,顾名思义,专报航运和商务新闻。

这篇关于义兴船运的报道,更是占了副刊的头版,真不知道他们怎么审的稿!

《北华捷报》主笔亚瑟·康普顿先生啜着红茶,礼貌笑道:“我们的报馆是中立机构,并不会因为谁捐款多,就向着谁。况且本人友情告知,近年来我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散客订阅——在下不知,一篇关于华人船商的报道,为何会与美国旗昌洋行有利益冲突,以至于惹得经理先生亲自来访呢?”

金能亨经理听着对方那刻意拗出来的标准牛津腔,简直心烦意乱。再看看他办公桌上的红茶——英国佬真是一个小时都离不开红茶。这红茶铁罐倒是挺别致,上有精细手绘花鸟,牌子他也听说过,叫“博雅”。

金能亨冷冷道:“这篇颠倒黑白的报道是谁写的?我要亲自见见他。”

康普顿先生拿起桌上另一份完整报纸,仔细看了看文章署名。

“E.C.班内特……听起来像个年轻作家的笔名。难道您认识?”

“听起来——听起来?”金能亨简直要炸了:“你们的发表文章之前,不花一分钟时间认识一下作者?”

“有这个必要吗?”康普顿先生耸肩,“很多人出于种种考虑,会匿名给本报投稿。只要内容质量足够过硬,我们都会择优发表。你知道,有时候撰稿人的名气和身份会影响编辑的判断,而匿名发表更可以保证,稿件的质量是我们唯一优先考虑的因素……”

康普顿先生嘴里说着官样套话,心中却默默思忖。这个陌生的E.C.班内特,虽是第一次投稿,但文笔很老道,写出的新闻真实可信,显然经过了深入的实地调研和考察,费了不少心血。

并且他深谙《北华捷报》的风格和特色,写出来的文章完全符合主笔们的口味,也非常了解这份新办副刊的纲领。稿件寄过来,甚至用不着太多的词句修改,基本上是原稿直接付印。

这人肯定和报馆颇有渊源。

康普顿先生也有过猜测。难道这个E.C.班内特是他手下的某个实习生?是某个他经常合作的撰稿人?

可是他暗地里旁敲侧击,问了一遍,发现谁都不太像。

上海租界里洋人不多,各种圈子互相重叠。若真有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那就像布袋里的锥子,迟早露出尖来。可康普顿先生惊讶地发现,这位E.C.班内特先生,竟然真的无迹可寻。

难道……是懂英文的华人?

不可能。多年的笔耕经验带给他准确的直觉。E.C.班内特的遣词造句,对俚语和典故的运用,以及字里行间展露出的立场倾向,是如假包换的英国人无疑。

康普顿先生疑惑了几天,也就放弃追究这种细枝末节的小事。

毕竟,人家既然选择匿名,那就是希望报社尊重他的隐私,不必刨根问底。

反正E.C.班内特带来的这篇报道,反响非常热烈,让首期《船务商业日报》销路开门红,这就够了。

想到“销路”二字,康普顿先生默默露出笑容。

对面的金能亨经理已经踱了十几圈步子,像个即将沸腾的水壶一样,咕嘟咕嘟积攒着火气。

“我不认为这篇报道算得上中立。”水壶终于顶开了盖子,他气冲冲地说,“最近贵报对华的立场一直十分暧昧……”

康普顿先生微笑,重申:“我们的立场一向中立。”

才怪。

报纸也是要盈利的。过去读者大多是租界侨民,因此文字上自然偏向欧美立场。不过近年来租界大批涌入华人,其中不乏能阅读英文的知识分子。这些人逐渐成为了订阅用户的主流。甚至有传言,某个化名订阅的用户,正是冉冉升起的清国政坛新星李鸿章。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