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商(大清药丸)+番外(482)

作者:南方赤火 阅读记录

所以今日下了安庆码头,先直奔义兴茶栈,问个清楚。

茶栈伙计三言两语,向林玉婵告知了安庆内军械所的所在。

“城西门倒扒狮街马王坡,那个彩画大宅院,以前是太平军的英王府,如今就是内军械所——姑娘小心,那里头怪人怪事多,常有爆炸声,你慢着些走!”

*

一刻钟之后,林玉婵站在彩画大宅院门口。

身后呼哧呼哧有人喘气,义兴的两位船工大哥刚刚追上,生无可恋地结巴:“林姑、姑娘,我们已经十年没造反了,体力生疏,你体谅着点儿……”

林玉婵全身血液飞速涌动,手臂上汗毛根根竖起。和以往遇到危机一样,又陷入了那种无端的、应激性的亢奋。

露娜出故障不怕,可故障的同时,轮机长受伤昏迷,以致无法快速修理,这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很严重了。

如果明日露娜无法按时启程,义兴面临巨额索赔。

她自己的行程也会被全部打乱。要知道,她满打满算,才抽出一个月来探访棉花市场。要是没能如期回上海,耽误了海关茶叶公布中标不说,博雅的老伙计们怕是得急疯,以为摊上第二个容闳。

谢天谢地,轮船抛锚在安庆附近。如果运气好,安庆内军械所里应该有大佬,能帮忙解燃眉之急。

毕竟,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就是这里造出来的。

冬日阳光珍稀,天色马上黑了。来不及等苏敏官回来商量,她决定自己先去碰碰运气。

彩画大门紧闭,门口守着两个散漫的兵丁。

林玉婵余光瞥一眼身后的会党大哥,底气十足,整理出无害的笑容,凑上去探口风。

“长班老爷……”

不出意料,得到四个白眼,四个字:“你是哪个?”

林玉婵待要再努力,后头两位大哥喘匀气,直接过来代劳,摆出市侩的笑脸,一唱一和地跟兵丁套近乎。

还是男人刷脸管用。这次兵丁态度好些:“要来找谁?这里的先生们都是大帅门人,都忙着呢,没正事不轻易出来见人。”

林玉婵想了想,试探问:“雪村先生——徐寿在吗?或者华衡芳先生……”

兵丁本以为这几个外乡人是企图混进去的卖货小贩,没想到这姑娘真的精准说出了军械所内几个洋务帮办的名字,一时间惊讶不已。

“徐先生在。不过提醒你啊小姑娘,他忙着呢,顶多能跟你说两句话。要是误了研制军器的正事,哼,我们是不会客气的。”

两个船工大哥也惊讶不已。没想到林姑娘这么轻松就叫开了衙门的大门。他们还有一肚子油腻社交伎俩没用上呢。

赶紧跟上。

军械所内到处都是高大棚户,外面堆着砖头木柴之类,白天是厂房,晚上是工人宿舍。现在大家都歇了工,里面传来打牌嬉笑的声音。

这就是当时曾国藩接见容闳的地方。没有豪华厅堂,没有花园流水,只是个烟火熏天的大建筑工地。

绕过两道砖墙,杂草中一处极不起眼的小院落,可能只是过去英王府的下人住所,如今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的宿舍。

一个耳聋眼花的老仆出来应门,大概连林玉婵是男是女都没看清,直接挥手让了进去。

义兴大哥们自觉跟科学家说不上话,等在外头。

书房内灯光昏暗,墙上一整面架子,上头摆的全是各种理化模型。

林玉婵悄悄张望,只见徐寿裹着个大棉衣,戴着手套,正在聚精会神地磨一块方形柱。

他身边侍立着一个长手长脚的少年,提着灯,转换角度,给徐寿照明。

林玉婵估摸,这少年也就十七八岁,和自己差不多年纪,刚开始蓄须,唇边留着青涩而凌乱的杂毛。

一老一少两个理工宅男,面容神态依稀相似。

少年一边打下手,一边瓮声瓮气地说:“爹,你这是铁杵磨成针呀,弗来事个!不就是个三棱镜吗,托人去上海买就行呀,你勿要弄太累呀。”

少年一口无锡腔,每句末尾都带个“呀”,软软糯糯的很可爱。

徐寿手上不停,笑道:“我能不晓得上海有三棱镜?可洋人漫天要价,你爹钞票不足啊!——瞧这水晶图章,两块洋钿,磨一磨,我照样能拿它来观察色谱!——建寅啊,这里条件艰苦,委屈你了。但曾大帅知遇之恩,我们不能不报。你不是老念叨想看一看西洋地球仪吗?回头攒了钱,爹给你买一个。”

林玉婵感慨万分。科学家不光自己清贫,还把儿子带来一起清贫。

也许就是因为这种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传承,中华大地被晚清政府祸祸那么久,还依然能薪火不绝,浴火重生。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