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科举文男主(穿书)(49)

作者:三千一粒 阅读记录

众人各抒己见,夸夸其谈,最终却被赵学政一句“诸位当亲历亲为,切莫纸上谈兵”赶了回去,只好每日在客栈中冥思苦想该如何做。

这事不算什么秘密,又称得上一件好事,自是传遍了吴郡城。

梁乐听闻此事,便去客栈寻了李轲,问问是否有她能帮得上忙的地方。

李轲仍然住在那间阁楼。随着大多数学子的离开,此时的客栈早已空下来,客房亦是不少,价格也降了许多。但他似是住惯了这儿,竟是不愿换间房。

梁乐也不勉强,这儿虽说小了点,但确实很高,她趴在窗前几乎能将外头整条街收入眼中,也算一道风景。

街边明显比往常少了许多行人,道路两旁却多了许多衣衫褴褛的乞丐,手中捧着个破破烂烂的碗,每有路人经过,便能听见铜板与碗壁碰撞的清脆声音。

梁乐站在窗边,自然听不清下方传来的如此遥远的动静,只是她这些日子出门时,已是见识了不少了。太频繁出现的乞丐们让她只是看着这画面,耳边便能听到那恳求的声音。

她叹口气:“李轲哥哥,这洪涝也不知何时能结束。”

府试放榜那时,街边便零散躺着些乞丐,只是她即便看到了,也未多想。谁知不过几日,便已发展到了这般地步。

因着涌入吴郡城中的流民实在太多,如今四方城门都不再随意放人进出了,更多的难民们被困在城门之外,每日夜间仿佛都能听到从城门处传来的哭嚎声。

她家与钟家及其余几家捐了些银钱与粮食,这几日已在城门处施粥济灾了,就连梁桓都凑热闹似的去过几回,后来被围得仿佛脱了层皮,瘫在家里再也不想出门了。

只是……如此下去,过来吴郡寻一条生路的难民实在太多,便是再大的粮仓,怕是也扛不住了。

不知朝廷何时能将此事平息。

李轲还在翻看着古籍,手上捧着本《史记·夏本纪》,从中研读大禹治水的各式方法。

“大禹还治理过天一湖水患呢?”她忍不住问道。

“他是最早对天一湖进行治理的人。”李轲视线不离手中的纸页,手边堆着高高一叠近些日子翻阅过与治水相关的书籍。手上这本也已看过,只是此时须得将之整理好,得出一个更完善且可行的法子。

见梁乐似是对这有兴趣,他放下书,标记好自己正在阅读的部分,让梁乐坐在身边来。

他将木窗合上些,回来以手背碰碰梁乐的额头,确定她没被冷着。自从知晓后者身体不好后,他便不许她时常在窗边吹风了。

倒了杯尚温的白水给她,李轲才开始说起:“你知道天一湖东面有三条江吗?”

梁乐接过水杯,不是很情愿在这夏天喝带温度的水,挣扎一会还是抿了一口道:“我曾去过,是庐江、淞江、南江吗?”

“正是。”李轲点头,“‘凿断阜隔,流为三江,东入于海,而震泽始定’,这三江便是大禹所凿。”

梁乐听得惊讶,没想到传说中的故事竟然发生在自己身边,有种时空交错的冲击感。她情真意切感慨一声:“哇!”

这反映取悦了李轲,他更有兴致地往下说:“那之后,一位名为‘泰伯’的人,开凿了江南最早的以人力修建的运河……”

他讲到魏晋、东吴,讲到隋朝、大唐……

梁乐只是听着,都觉得他着实是博览群书,这水患的事交给李轲去做估计是能行。

原文中也有这么一段,不过书上发生洪涝的时候,李轲已然入仕,是个什么钦差的身份从京城来江南治理水患的,但后来水患虽然治理好了,流民们却……

却怎么了?

梁乐皱皱眉头,好像那时出了什么意外,她怎么想不起来具体情节了。

到底是出了什么事?

李轲一直关注着她,见她蹙眉,还以为是听自己说了太多,累着了。

便问她是否要歇息一番。

梁乐回过神,摆摆手:“不用,李轲哥哥,我们去城门的粥棚看看吧。”

此时天色尚早,这客栈离城东不太远,应该不过一会便能到。

她提出这想法,一是多少对这些难民有些关心,想去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帮得上忙的地方;二便是她想给李轲留下个好名声,比起其他埋头在客栈想办法的学子,亲自到场接触灾民的李轲定然会让学政刮目相看。

·

眼前是一条长龙。

连日的雨落下来,便是停了,地上也满是泥泞,梁乐走过这一路,已经感觉裤腿处有些被打湿。

这些只能待在城门外的流民就更加狼狈,穿着粗衣麻布的男男女女四散,衣衫上一团团的脏污,不知是泥水还是灰尘,脸上手上也是黑一块白一块的,瞧着令人心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