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风刀割面(171)

作者:璨钰 阅读记录

见我沉思不语,大兵又忍不住多嘴了几句:“话说,当初崔大人还是安童那颜向大汗举荐的!崔大人入朝面陈时政得失,大汗满意后随即留用。有几次他入宫奏事时,恰好是我当值,听他言语,也是思谋深远,又敢说敢言,不畏君威,倒是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我一时无话,敢情他是安童推荐的呀!被举荐人反过来推举举荐人,竟是丝毫不避嫌。想想刚才他立马问话的昂扬气势,还真是磊落坦dàng,不像是有私心的。况且他当着大汗的面,当着众怯薛,直言此事,想必也是于心无愧的。

可我又想起了那时真金的话,他说别速真会听到一个好消息。难道任安童为相本就是忽必烈的意思?而他怕小外甥难以服众,就找一个汉臣演了场戏,试探诸位怯薛歹?但仔细想想,崔斌说话时毫无愧色,神情慷慨,倒也不像是做戏。难道仅仅是君臣二人心有灵犀的一个巧合?

想不明白了,我一时头大,不再用yīn谋论看待此事。只等小表哥回来,看看忽必烈的旨命,就知道最后结果了。不管怎样,这都是个好事。自从王文统伏诛,中书省宰相几经更换,塔察儿、史天泽、廉希宪等人相继上位,却始终没有一个长期执政、独当一面的人物,说来也不利于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更不利于汉化工作的深入推进。安童为相,必能亲近汉臣,姚枢、窦默等老臣远离中枢,换一个亲近汉人的蒙古勋贵为相,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罢。

脑子里胡思乱想了一通,只觉得刚才这一切宛如幻梦一般。安童若能拜相,若能做出像样的政绩,于我俩的未来也是有好处的。自己中意的人,若能在史册上留名,那将是多好的事情!少年丞相可不多呀!

心里美滋滋的,我拉住别速真的手,一时来了兴致:“走!咱们去猎一发!”

----------------------------

应付了白天的宴饮,忽必烈颇感疲累,晚饭胡乱吃了一口,饭后还得议事。真金向他禀报阔阔真有孕的喜讯后,这个“准”额布格(按:爷爷)喜笑颜开,命真金早早回去照顾阔阔真。又命硕德传伯颜入帐议事,不多会儿,把我也给拎过来了。

我来到大汗帐幕时,伯颜已在里面奏事多时,见我进来,两人停下话头。忽必烈把我叫到身边,拍着我后背问道:“西域的学问,爱薛教的可好?你可曾用心上进?”

我认真地点点头:“先生对待功课极为用心,儿臣也不敢怠慢。只因之前了解的少,学着难免吃力些。语言文字上也有些费劲……”

“朕知道你是有心的孩子,慢慢来,别累着。若语言上学的吃力,倒是可以问问伯颜。中亚诸事,西方诸公国,他也有所了解。你说,是不是?”他说着,又把目光望向伯颜。

“大汗谬赞了,臣只是风闻西方诸事罢了,不敢在公主面前卖弄。若能入得公主的眼,臣定是知无不言。”伯颜谦虚了一下,从容回复。

“朕又给你找了个先生,好好学罢。”忽必烈拍着我的手,开玩笑道。

我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伯颜,营建新都的事,你接着说。”忽必烈指指桌案上的新都规划图,说道。

未来的大都城吗?我不免好奇地探望了一下。方方正正的规划图上,左下角的方形都城是金中都原址,在它东北角,更大一点的方形,是规划中的新城,应该和现在的北京城有所重叠。我这么想着,再细细一看,双眼完全被攫住了。

新城上有十一个城门,我一一看过。有的不甚熟悉,可有的城门,一下子就在我脑海中鲜活起来:健德门、安贞门……地铁十号线上那些熟悉的站点历历在目,早已被我刻意疏远的大学记忆又明晰起来,我按捺住激动的心绪,继续看着。

积水潭、太液池、琼华岛……都是我去过且熟悉的地方,北海公园的白塔,什刹海的冬季冰场……往昔的一幕幕在我脑海中历历回放。想到后世的北京与眼下的新都雏形有这么多牵连,我一时心cháo澎湃,说不出的亲切感烘得全身暖融融的。

忽必烈只当我听得入神,未予理会,继续听伯颜说话:“臣同安童那颜到金中都旧址考察漕渠,又至琼华岛一带,参照刘太保和郭大人的规划,以为在新城址建都,较金中都旧地更为稳妥确当。”

“选址问题,一直是朝臣议论不决的难题啊!在琼华岛一带,虽有大宁离宫,可皇城、宫城还得重新修葺,又是一笔浩繁工程;若用金中都旧址,漕运又是个问题,莲花池、七里泊供水尚可,济漕通航就吃力了。”忽必烈揉着太阳xué,脸色疲惫,能说出这些具体问题,看来建都一事他已筹谋很久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