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里带娃读北大(35)

作者:燕扶 阅读记录

谁知余老师却不在家,听说去了省城,要几天才回。

岳宁想了想,上了晾台试着推了推窗,没锁,她便打开窗,把东西一点点塞了进去。好在她是个实用主义,没买吃食,全都是些日用。一个刚搬家不久的单身汉,肯定缺这少那的,她都替他想周到了,也算全了他的赠书之谊。

而且,这堆东西里,还有盏最新式的台灯,又好看又明亮。还是岳乐乐的主意,说学校里的灯都年久了,时不时就罢工,有盏台灯,老师看书应急都方便。

台灯下,岳宁压了张纸条,上面用非常正式又恳切的语气感谢了他,还说改天还会再亲自登门拜访。这是岳乐乐的老师,说不定以后也要教甜甜,她要给他留下个好印象。

但其实,做完这一切,转眼她就把这茬儿给忘了。

因为,她实在是,太!忙!了!

学习的事就不说了,家里的小西屋仿佛变成了图书馆的自习室。她一边,两小只一边,度过了一个闷热且充实的夏天。

只是,还没入秋,余晓玲却突然结婚了,这倒是让岳宁大吃一惊。

事儿没大办,连酒席都没摆,男方也是个大学生,马上就要开学,所以喜事办得仓促。而且,男方并不是小南洼周边村落的,距离这儿还挺远,据说两人是在县城买东西的时候认识的。男方说,到了城里安顿好,再来接她一起过去。

岳宁啧啧感叹,虽然哪里有点不太对,但还真是傻人有傻福,这也算是得偿所愿。

另外,有两件比较棘手的事,占了她不少精力和时间。

一来,原主是高中肄业,又年深日久,各种材料都找不到了。所以,学校开学以后,岳宁跑了好几趟,腿快断了的时候,终于办完手续,从校长手里抠出了个旁听生的资格,她才算是在学校挂了名。但每个班级都是满员,她去了也没处坐,只能在家自学。好在她有大神给的书,这倒也不算什么。

二来,那日调解,因县长大驾光临,又加上专员大姐的推荐,岳宁成了县里妇联今年抓典型的模范人物,被大力宣传。

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慕名前来采访,问她为何会有如此大胆的斗争精神。

岳宁:“……我其实只是想要点钱,好生活下去。”

一时间记者都哭了。

都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看把我们劳苦妇女同志都逼成什么样了。

但也有负面影响,不久就有传言传得沸沸扬扬,说娶岳宁这样的女人,等于抱回家一颗□□。

随即就有人驳斥这种观点:“你娶老婆回家是为了离婚吗?好好过日子,人家也不会没事找事,这都是被逼的。就像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候,谁愿意打仗啊,谁不想安安稳稳好好过日子,可是这仗不打就没好日子过,还不都是被逼的。”

一时间众说纷纭。

倒是有些在家里受了委屈的女人,会找上门来请教出路,搞得岳宁觉得自己像是个情感栏目导师似的。

但有一点,让大家大呼神奇。

那就是,到岳宁家拜访过的女人,再回家,都会受到格外礼遇。

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夫妻矛盾,吵个架拌个嘴的,效果其实不怎么显著。但那种喜欢在家动手的,在外面有人的,动不动就醉酒游手好闲的,效果尤其明显。

是以,上门的越来越多。

岳宁只好在大门上贴了个谢绝会客的帖子,并且在旁边放了个留言箱。

日子这才得以安宁。

转眼入冬,寒假到了。

岳宁对冬天一直格外畏惧,刚下了一场大雪,村里没有暖气,她便转移了阵地,天天在炕上煲着,除非实在必要的事,她是连屋子都不想出。

这日,家里菜吃完了,要去窖里再搬点回来。她一直磨蹭到中午才出门。村里人依然很少,估计都躲在家里避寒。

到了村口,却见一群知青围在那儿,中间围着几个高中生,估计是放寒假回来的。

一群人正在那儿争抢几本书。

“李玉,你先借给我吧。”

“我先看,我用我那本《钢铁》跟你换。”

“我给你三块红烧肉……”

岳宁也是好奇,是什么书,让一群人这么兴奋。

走近一看,也来了兴致。

是几本最新的《收获》杂志。

这李玉和她也算熟识,两家是邻居,李玉小姑娘平时总是“宁姐,宁姐”地叫她。这杂志估计是小姑娘买了假期看的,谁知在这大雪封山的季节里,这新书对于知识青年来说,就如同小绵羊之于饿狼般诱.惑满满。

岳宁自认为也是个知识青年。

“玉儿,回头书闲下来,也借姐看一下呗。”

李玉侧头,看到是她,笑着应承:“好咧,回头去你家玩的时候,给你带过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