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咸鱼大佬搞种田(16)

作者:闫桔 阅读记录

于是两个姑娘换上一身轻便胡服,秦二娘还拿了一把折扇装潇洒。

这个时期的女郎虽被束缚在后宅,但地位相对较高,特别是权贵人家的女郎,骑着高头大马在街道上溜达比比皆是。

上头的天家有胡人血统,鲜卑妇女家庭地位较高,这一风俗影响了大燕,故女人的整体地位比前朝上升许多。

再加之国家开放包容,丝绸之路闻名于世,各处文化汇聚交流,整个城市生机勃勃,活力四射。

秦宛如爱极了这片热闹。

坊里有好几条街道,胡姬酒肆,路边小食,还有从西域那边流入进来的稀奇玩意,看得人眼花缭乱。

连秦二娘都欢喜不已,说道:“这地方真好。”

秦宛如:“就是房价高了点。”

她看中了卖昆仑奴面具的小摊,指着不远处道:“二姐,我们去看看那个。”

秦二娘把她领了过去,她挑中一个只有黑红色的昆仑奴面具,看起来憨态可掬。

秦二娘欣赏不来这个,给她付了钱。

秦宛如立马戴到脸上,在她跟前摇头晃脑。

秦二娘被她逗乐了,“扑哧”一声,戳了戳她的面具,说道:“傻。”

两人寻到书肆挑书籍时,一位青衫郎君从外头进来。

他拎着药包,衣裳被浆洗得发白,个头高瘦,眉目温和,五官不是特别出挑,但气质养得好,给人一种温雅谦和。

秦二娘偷偷躲到书架后看他。

那家伙是个穷光蛋,赊欠了书肆不少钱。

见她偷看,秦宛如也探头观望。

不一会儿那人拿着书籍走了,秦二娘好奇问掌柜。

掌柜说道:“那郎君叫范谨,是个举子,就住在前边的胡同里。”

秦二娘轻轻的“哦”了一声。

掌柜见多识广,意味深长道:“你别瞧那郎君家中孤儿寡母是个穷光蛋,身后惦记的商贾可不少,都等着捉婿呢。”

秦二娘打趣道:“还是个抢手货呀。”

掌柜:“可不是吗,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举人了,可见肚子里有点东西,万一将来中了进士,不就有盼头了吗?”

秦二娘把玩折扇,点评道:“倒是了不得。”

离开书肆后,她特地往那巷子瞄了两眼。

旁边的秦宛如叫肚子饿,几人寻了一处路边小摊,看桌椅还算干净,便坐下叫了四碗馎饦填腹。

摆摊的中年夫妻手脚麻利,不一会儿就揪出几碗面片儿来。

汤底是由骨头熬制,泛着鲜香油花,翠绿的莴苣打底,洁白的面片儿细腻爽滑,汤汁上浮着少许葱花,热气腾腾的送到跟前。

秦宛如已经迫不及待了。

谁料她刚拿起汤匙,旁边就坐下来一个小郎君,看着有些眼熟。

见她盯着人家看,秦二娘问道:“你瞅啥呢?”

那小郎君察觉到她的视线,扭过头,咧嘴一笑,露出满口大白牙,做了个见礼的动作。

秦宛如这才恍然大悟,原是隔壁帮她捡猫和鸟的小郎君,她落落大方打招呼:“小郎君好巧啊。”

李南也大方回道:“小娘子怎出宅院了?”

秦宛如:“帮阿姐买书。”

秦二娘好奇地蹭了蹭她,秦宛如解释说:“他是隔壁院儿的邻居。”

李南似有要事,用食的速度飞快,不到一刻钟就风卷残云干掉了满满一碗馎饦。

临走时他跟秦宛如打了声招呼,并向她推荐坊里柳家巷周记胡饼,说是全京城里最好吃的胡饼,就连他家郎君都喜欢。

秦宛如乐了,说道:“那我等会就去买。”

李南:“没了,只有早上卯时那会儿才有。”顿了顿,“千万别买他家的煎饼,连狗都嫌的。”

这话把丫鬟婆子们逗笑了,只觉得他性子活泼特别讨喜。

待他走远后,秦二娘才道:“看衣着应是仆从。”

秦宛如:“应该是的。”停顿片刻,“不过隔壁院子比我们住的要大得多。”

婆子分析道:“应是大户人家的别院,平日里大门紧锁,不见人出入。况且那小郎君的衣着也不差,年纪虽小,言谈举止却有气度,主人家多半富贵。”

秦宛如幽幽地冒出来一句,“咱们家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像乌衣坊那么大的二进院子呢?”

秦二娘打击她道:“大白天的做什么白日梦,那样气派的宅子,至少也要八-九百贯了。”

婆子雪上加霜道:“应是不止的,此前老奴也曾跟着主母跑过两回,就拿现在租住的那院子,估计也值个六七百贯。”

秦宛如“啧啧”两声,把碗里的汤汁都吃了个一干二净。

看天色不早了,秦二娘丢下铜板,几人打道回府。

下午很晚方氏母女才回来,方氏喜笑颜开,向秦老夫人说起今日的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