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次当女皇(201)

作者:绘花猫 阅读记录

由上到下,从世家大族到最普通的庶民小卒,都在这四个字的关系之中。

有这么四个字作为基础,也就有了陈瑄对北方四州进行舆论方面影响的基础。

琳琅玛瑙四州毕竟曾经属于魏朝,当年元皇帝南退时候,那些狡猾的世家大族们并非完全举族跟随,他们或多或少都在北边故土留下了旁支甚至部分嫡支人脉。

朝代更迭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他们自然要为自己家族的将来考虑,他们既是世家也是豪族,他们最擅长做的就是多方下注,如此一来无论是那一方赢了,他们都能为自己挣得一个稳妥的将来。

留在北边的人只要还大方承认自己的身份,那么便逃脱不了门生故吏这四个字,也逃不脱陈瑄的阳谋。

.

“其实现在看来,当初跟随元皇帝一同南下的那些世族当中,倒是对陈家更多眷恋。”陈瑄见谢岑儿跟得上自己的思路,便打开话匣子说了起来,“若是朕么……朕大概是不会往南退到康都的。”

谢岑儿看向了陈瑄,笑了笑:“效仿卢家那位隆武公么?”

“当然不是要效仿隆武公,朕虽然对隆武公的精神十分尊崇,但隆武公当时……也并没有看清楚局势。不过朕并没有责备隆武公的意思,那是皇帝不行,不是隆武公本人的问题。”陈瑄说得相当直接,“南退并不是不能退,但不能退到康都,把北方所有地方都拱手让人。最多到環河就应当死守到底,再不济到珠水,却是不能到天河边上的康都。”

.

谢岑儿在脑海中迅速把陈瑄所说的这三个地方对应了一番,便明白了他的意思。

天河当然是一道天堑,可以阻拦北边的敌人再继续南下,但与此同时,让出了珠水、環河这两道防线,也就让北边胡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南下到天河边上来,魏朝当时若不是运气极其好能有梁家的文兴公撑起了大局,隆武公又在之后恰到好处地跟随南退,魏朝说不定就根本站不住脚跟,直接覆灭。

但这些事情又是事后再看,并不能代表当时的元皇帝所面对的局面。

毕竟事后分析容易。

.

谢岑儿便还是笑了一笑,道:“我却觉得,若是那时情景再现,陛下说不定也会在情急之下做出了与元皇帝一样决定。”

陈瑄并没有因为这话有什么恼意,他想了想,又赞同了谢岑儿的话,道:“这倒也是,如今朕去想那时候的情景再做出一个与元皇帝不同的抉择,是因为朕已经了解了当时所有的情形,可当时元皇帝身处其中之时,或者并不知道各处的局面到底如何,所以退到康都也许是当时看来最好的决定。”

说着他又笑叹了一声,道:“但无论怎样,当初跟随元皇帝一起南下的世家,朕都记得。所以朕这次从各家选了青年子弟,让他们有机会回去北边故土,见一见同为一家的族人。”

“琉州既然已经拿下,那些世家自然知道应当如何选择。”谢岑儿说道。

“不过——”陈瑄话锋一转,又露出了一个思索的神色,“其实朕并没有那么多的信心,毕竟过去了那么多年。先头有胡赵占领珍都时候,他们的皇帝身边便跟着一位大儒的学生,胡赵那位皇帝一心仰慕中原文化,便授予了那位学生丞相的官职。”

话说到这里,陈瑄面上露出了一个颇有些玩味的神色,他拿起手边的茶盏喝了水,似笑非笑接着道:“留在北边的那些人总有一种幻想,他们认为他们可以驯化一群胡人,可以让胡人也知书达礼。胡赵时期,便有许多这样的人进入了胡人的政权中为官。”

.

谢岑儿顿了顿,倒是也明白陈瑄的意思。

这话最后当然也是落在门生故吏这四个字上面。

只要有这么一个人开了头,后面便会有源源不断的关系牵扯。

当然,对于魏朝来说,魏朝的统治者当然希望留在北边的中原人都能守贞守节一般,永远不要对胡人政权低头和靠拢。

但现实却是,人要活下去,各种民族交融是不可避免的,当有一个胡人君主流露出了对中原人士和文化的善意时候,这样的交融和交流便成了大势所趋,是不可能阻拦得了的。

南退到康都的魏朝希望北边所有人守节,是不切实际也不可能实现的想法——尤其是在魏朝南退之后的前面十几年,魏朝没有半点北伐迹象的时候。

若是南退到康都的魏朝立刻就在组织各种力量北伐收复故土,那么自然而然,北边的百姓们会积极响应并且予以支持,可若是退到了南边的皇帝似乎已经把北边全部放弃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瑄认为元皇帝当时做错也是应当的。

同类小说推荐: